">

武漢農創中心全景圖。

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水稻育種試驗基地位于鄂州。

亞非種業的“萬連青皺葉菜”是一款稀缺性、高品質新型綠色蔬菜。

在十堰國科鴻鵠科技有限公司,一臺臺鴻鵠T系列智能農機組裝完成下線。

全球首個“稻米造血”一類創新藥。

嘉魚縣潘家灣鎮十里蔬菜長廊鳥瞰。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
湖北是科教大省、農業大省,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科技創新寄予厚望。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殷殷囑托:“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科技創新,誰來唱主角?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發展新質生產力,勁往哪里使?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深學細悟明方向,奮力實干譜新篇。近年來,湖北牢記囑托、挺膺擔當,大力實施科創引領戰略,著力優生態、搭平臺、聚資源、壯企業,切實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不竭動力。
厚植創新沃土 創新要素向企業匯集
豐收時節,“金戈鐵馬”縱橫稻浪,農業機器人“上山下田”,智慧農田云端縱覽……荊楚大地,科技“開炫”,“豐景”正好。
湖北,素以“魚米之鄉”聞名,更以“惟楚有才”彰顯其科教底蘊,農業資源與人才優勢在此交匯,孕育出豐沃的創新土壤。
作為農業大省,湖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淡水魚產量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油菜籽、茶葉、水稻等產量均名列前茅。作為科教大省,湖北躋身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科創平臺矩陣、自主創新能力、成果轉化條件等均居全國第一方陣。聚焦農業科技,湖北“家底”尤為厚實:建有全國第5個、華中地區唯一的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高標準建設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神農大設施、湖北洪山實驗室,擁有15位涉農“兩院”院士、73家科研教學機構、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技創新,企業是最好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近年來,湖北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整合科創力量和優勢資源,加快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匯聚優勢,高水平搭建農業科創平臺——
湖北統籌整合武漢、襄陽、宜昌等地科教資源,打造湖北農業科技創新“金三角”。
在武漢,依托洪山實驗室、武漢國家農創中心,打造國家生物育種重要策源地之一,助力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宜昌,以安琪集團為核心,創建農業微生物實驗室,構建創新聯合體與產學研創新聯盟,催生500億元產業鏈。
在襄陽,省政府出臺22條“硬措施”,國家農高區創建全面提速,推動生物種業、食品加工、智能農機等產業集群式發展。
聚焦攻關,高效能服務企業科技突破——
湖北堅持以產業需求牽引科技攻關,以創新供給驅動技術突破。
支持40家農業科技企業牽頭或聯合科研院所,聚焦核心種源、農機補短板、耕地質量提升、綠色發展模式等關鍵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支持36家農業企業承擔農業微生物產業專項,搶占現代農業新賽道。
分類施策,助力領軍企業筑牢技術底座,推動中小企業加快技術熟化,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場景驅動與技術迭代共生共進的新格局。
優化供給,高頻次釋放“政策工具箱”——
湖北在全國率先出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意見,出臺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施意見。
實施“楚天英才計劃”鄉村振興人才項目,將32名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納入“楚才卡”支持范圍。開展農業企業家培育行動,分產業培訓農業科技企業人才1000多人、農業經理人3000多人。
每年安排2億元支持農業企業科技攻關,安排5億元農業產業鏈資金支持企業設備改造和工藝升級。健全“投貸股債保擔”聯動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實施創新積分制、科技人才貸、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設立30億元農科創發展子基金,用資本活水澆灌創新之樹。
暢通機制,高質量營造科技創新生態——
湖北每年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樹立強企業、重創新的鮮明導向。聚焦服務“51020”產業集群,將農業科技創新融入“61020”全鏈條攻關、“71020”高校創新體系。
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形成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轉化體系。持續開展“青桐匯”“農創薈”等科企對接活動,實施“515”院士專家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鏈行動,5位院士牽頭,聚焦十大農業產業鏈,每年服務500余家企業、轉化500多項成果。
聚力共建3個國家級、23個省級農業科技現代先行縣,全域開展“農業科技‘五五’工程”“鄉村振興荊楚行”“人才智匯基層-組團式幫扶活動”等,引領縣域農業科技水平整體提升。
真招實策支持、真金白銀激勵、真情實意服務。在奮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湖北多措并舉,打造鼓勵創新的“雨林生態”,壯大農業企業“耐心資本”,推動農業從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汗水型增長”,邁向科技創新驅動的“智慧型增長”。
突破“從0到1” 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盈枝
從首創紅蓮型水稻配子體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此為雜交水稻世界上三大細胞質不育類型之一;到首次發現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系,被認為是“國際上最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再到世界上第一條轉基因魚的創制、第一張水稻全基因組圖譜編織……湖北從不缺乏敢闖無人區的“基因”。
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承擔著服務全省農業的創新引擎、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器、“中國種都”重要承載地三大職能。在這里,一項項突破性科技成果應接不暇,一批批高成長性企業快速“長高長壯”。
基因編輯,如同一把精準的“分子剪刀”,刪除冗余,優化性狀,修剪生命的序列,是全球競逐的生物育種核心技術。武漢艾迪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依托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編輯工具酶EDG-01、多基因疊加和多基因編輯技術,迅速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這把“基因剪刀”能同時對20多個靶點實施高效操作,實現“多重定制種子”的創舉。依靠這項技術,艾迪晶開發出低雌激素大豆、無豆腥味大豆以及矮稈水稻等眾多系列產品,為農作物量身定制“新裝”。
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科創之樹”呵護著每一顆創新的種子,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再聚木成林。
“稻米造血”,將人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合成人白蛋白,并通過提取、純化等工藝制成注射液。20年磨一劍,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獲批上市,成為全球首個“稻米造血”一類創新藥。今年10月28日,禾元生物登陸科創板,有望解鎖更多“水稻系”創新藥。
洪山實驗室聚焦農業和食品產業鏈的核心需求,深耕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基礎研究。沒有肌間小刺的“無刺武昌魚”,實現輕松吃魚;粗糧主食“華墨香”黑米,兼具健康與美味;首創秸稈基全生物降解地膜,為農業白色污染提供“中國方案”;水稻耐熱基因QT12攻克了“高溫無好米”的世紀難題……洪山實驗室以“1+N”機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資源,形成“核心+聯盟”創新格局,在交叉領域實現協同突破,大北農、海大集團、中糧、揚翔集團等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創新成果從這里誕生。
放眼湖北,農業科技創新因子奔涌流淌,創新果實綴滿枝頭,新興產業如新竹拔節,聚能起勢。
基因育種賽道,首款豬80K基因育種芯片“天權”在準確性與效率上國際領先,已被80多個國家采用。
獸用生物制品賽道,科前生物多個豬用疫苗產品在全國市場排名第一。國藥動保公司研發出全球首創的豬藍耳病基因工程活疫苗,非洲豬瘟亞單位疫苗獲得國內首個臨床批件。
飼料酶制劑賽道,新華揚在國內飼料酶制劑企業中獨占鰲頭,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首家登陸歐盟市場的酶制劑企業。
合成生物賽道,安琪酵母以發酵技術為根基,圍繞微生物及細胞培養基、生物催化與酶制劑、生物材料、生物技術服務四大方向開疆拓土,播撒未來的種子。
截至目前,全省擁有農業高新技術企業36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131家,農業上市企業15家,企業創新你追我趕,創新氛圍感拉滿。
跨越“從1到100”
成果落地驅動農業躍遷
8月5日,武漢漢南區撈子湖村,金黃的高蛋白玉米粒在收割機轟鳴中快速歸倉。一粒玉米,見證了一場科研與土地的深情對話,也串起了從實驗室到田野的完整“閉環”。
養殖業的發展離不開蛋白飼料的支持。我省科研人員一手向內挖潛,一手向外尋找替代,為解決我國飼料蛋白短缺提供新方案。
洪山實驗室嚴建兵教授團隊研發出蛋白含量高達13%的高蛋白玉米。“蛋白含量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能增加290萬噸蛋白供應,相當于減少進口700萬—800萬噸大豆。”嚴建兵表示,推廣高蛋白玉米預計可為全國農業產業鏈增加產值6700億元。
看好高蛋白玉米的廣闊前景,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武漢為基地,聯合相關單位推進高蛋白玉米產業化。武漢市制定全國首個高蛋白玉米種植專項補貼政策:種植300畝以上,每畝補貼200元。政策落地首個季度,全市11家經營主體簽約種植1.1萬畝高蛋白玉米,未米生物開展專種專收專用。
從黑水虻到飼料蛋白,華中農業大學科研團隊“變廢為寶”,創研黑水虻轉化有機固廢技術,以全脂蟲粉、脫脂蟲粉、預蛹粉、蟲漿、蟲油、酶解蟲漿等形式添加到飼料中,“開源”新型飼料蛋白獲取渠道。武漢科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黑水虻生產及高值利用的初創企業,建成年產千噸級昆蟲蛋白生產基地。
成果轉化,一頭連著科技創新,一頭連著產業創新。近年來,湖北省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打造以“用”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
作為湖北科創供應鏈的核心載體,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堅持“用創新的辦法破解創新的難題”。通過線上科創供應鏈“天網”與線下服務體系“地網”,武創院促成科創資源與產業需求精準耦合,構建起獨特的“早期撥轉股+成長期股權投資”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武創院成功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和企業培育“最初一公里”,短短幾年,孵化“稻米造血”等900余項科技成果和400余家科技企業。
政府搭臺,科企雙向奔赴,結出累累碩果。2024年,全省成果轉化年度技術合同成交額增加20億元、達到80億元。無肌間刺草魚育種技術、解析玉米籽粒脫水機制、秸稈基全生物降解地膜、死亡谷芽孢桿菌分別實現5000萬元、2000萬元、3000萬元、5000萬元的轉化價值。
科技之花綻放鄉村振興之路,為現代農業注入躍遷之力。
智能農機,“慧”種田疇。十堰國科鴻鵠科技推出的“鴻鵠T70”電動智能農機,搭載鋰電池與永磁同步電機,可遠程路徑規劃、自主作業,耕作精度達±2.5cm,續航6小時,已應用于湖北伏羲農場、雄安新區,實現“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
自2022年起,湖北采取“揭榜掛帥”方式,重點支持33個農機裝備補短板項目,循環式谷物干燥機、果園智能采摘機器人等一批先進農機相繼問世,逐步破解“無機可用、無機好用”的瓶頸。
種業強“芯”,筑牢根基。湖北將現代種業列入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出臺《湖北省種子條例》,鼓勵育種創新。康農種業成功上市,成為湖北種業“第一股”;亞非種業聚焦蔬菜種源“卡脖子”技術難題,成功培育出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亞非西蘭苔、亞非萬連青皺葉菜;扶輪、楚為、騰龍等特色企業異軍突起。
“微”而不凡,新鏈崛起。2024年,省政府出臺《加快發展農業微生物產業實施方案》,創新布局農業微生物產業。格瑞農建成全國領先的噬菌體庫與宿主菌種庫,開發動保、植保等多領域噬菌體產品;富邦科技的肥料助劑、武漢科諾的生物農藥暢銷全球;水之國憑借生態修復劑成為“環保鐵菌”新力量。
荊楚沃野,生機勃勃。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超過68%,主要糧油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率達80.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北斗農機作業全國領跑。
唯有創新,方能致遠。湖北扛牢農業大省政治責任,升級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以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