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張聰 陳鈺)深秋的蘄春縣赤東鎮陳云村,連片的玉米地依然煥發著生機。田間地頭,村民們正忙著采收最后一季玉米,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而在不遠處的合作社倉庫里,一箱箱包裝精美的“黃甜”“紅寶石”等特色玉米正被搬上貨車,即將發往武漢、長沙、佛山等地。
誰能想到,兩年前,這個村莊還在為發展什么產業苦苦探索。改變,始于2023年11月省臺辦干部駐村后的一場產業突圍。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選擇什么樣的產業?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省臺辦駐陳云村工作隊隊長方新虎深有感觸地說。
駐村之初,產業發展思路曾一度陷入“求新求異”的誤區。考察過臺灣精致農業,調研過圣女果全產業鏈,設想過發展草莓種植特色產業,還計劃建設臺灣風情小鎮。然而,這些設想在陳云村的現實土壤面前都遇到了挑戰。或投入成本過高,每畝近萬元的草莓種植投入讓群眾望而卻步;或技術要求過強,三年才能豐產的周期超出群眾承受能力;或基礎設施要求過高,土地平整等前期投入讓村莊難以負擔。
“我們不能好高騖遠,必須找到群眾參與度高、見效快、風險可控的產業。”經過深入調研和多方論證,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最終把目光鎖定在紅薯和玉米這兩樣傳統作物上。
選擇看似“倒退”,實則蘊含著發展智慧。紅薯生長周期僅半年,畝產可達3000-5000斤;玉米三個月就能收獲,在當地一年可種兩季,畝產約2500斤。兩者都具有技術門檻低、群眾基礎好、市場接受度高等特點,特別適合以中老年勞動力為主的農村現狀。
產業方向確定了,如何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今年初,蘄旭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探索出一條“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徑。
面對村內以老年人為主的勞動力結構,蘄旭農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吳旭天指出,“授人以漁”,更要“助人以興”。“我們不僅要讓鄉親們‘會種地’,更要通過合作社的體系,確保大家‘種得好、賣得好’。”
為此,合作社構建了“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的集約化模式,并特聘來自海南的玉米育種專家擔任技術顧問,成功引進“太陽花”系列等高產優質玉米品種,為傳統種植注入科技動能。

今年,五位“00后”年輕人的加入,為傳統農業進一步注入新活力。他們大膽試種水果玉米“紅寶石”,率先應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學習操作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
“一次能管理150畝地,玉米長得均勻整齊,高度達2米多,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年輕的龔智琦自豪地說,“我們試種了彩甜糯、白甜、黑甜、黑甜糯、黃甜、紅寶石等6個品種,市場反響很好。10月27日剛發走一批到長沙,現在多個采購商主動加價包銷。”
科技賦能,讓傳統玉米種植煥發新生;市場闖關,為特色產業闖出新路。陳云村緊緊圍繞“賣得好”這一核心,做足市場文章,著力構建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銷售網絡,確保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傳統大宗采購方面,通過與采購代辦合作,銷售達9至11噸;在集團客戶開發上,與華工后勤集團建立穩定供貨關系,目前已成功供貨3次;在商超對接方面,與本地黃商超市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同時還與縣域內中小采購商達成兜底銷售合作,保障基礎銷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產業鏈在不斷延伸。一方面,與黃石紫鑫生物科技公司探索合作,嘗試進行花青素萃取和黑玉米低度酒釀制,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積極對接臺灣湖北旅游貿易協會及上海商會,為未來深加工產品直銷上海市場做準備。
銷售渠道的多元化,推動產業效益的價值提升。這一點,在村民的“收益賬”上體現得最為直觀。“十月第一車玉米還是9毛一斤,現在不到兩周,已經漲到1.25元一斤了。”陳肇麟說,“價格的穩步攀升,是最有力的動員令,讓全體村民對這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充滿了信心。”
從“單一產業”到“多元共生”,陳云村的產業振興之路并未止步于玉米。以玉米產業為基礎,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共同推動下,該村積極探索新業態,致力于形成多元共生、輻射帶動的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
依托紅薯種植基地,該村開發農耕體驗項目,吸引周邊幼兒園、中小學前來開展挖紅薯研學活動,實現“農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深耕本土的同時,產業發展視野向外延伸,與新洲李集瓜蔞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合作已進入實質推進階段;精準引進的湖北珍品香農業有限公司有機稻項目順利落地,并獲得人保等機構的定向采購訂單,為產品銷路提供堅實保障。
“我們計劃在青石鎮建設500畝標準化示范基地,推動產業從‘做起來’向‘強起來’邁進。”對于未來,駐村工作隊長方新虎信心滿滿,“鄉村振興需要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協同發力。我們探索的這條路子,不求標新立異,但求找準定位、精準發力,讓產業發展接地氣、惠民生、可持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