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貝寧中部帕拉庫市美麗城村的棉田,經過我們培訓的當地棉農正在用中國農機設備播種棉花。拖拉機隆隆作響,看著一粒粒棉種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七年時光如潮水般涌來。
從初到貝寧的水土不服,到如今既傳授中國技術,又傳播中國文化的項目負責人,這段援非歲月,早已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篇章。
初抵貝寧:遭遇不適與挑戰
2017年11月底,我作為中國援貝寧棉花技術援助項目組的組員參與第二期項目工作。我懷著滿腔熱血踏上了西非貝寧這片陌生的土地。然而,迎接我的并非想象中的順利。
當地已經是旱季,撲面而來的是令人難以招架的酷熱。這里的陽光熾熱得仿佛要將人融化,即便只是短暫暴露在戶外,汗水也會瞬間濕透衣裳,黏膩的感覺如影隨形,讓人渾身不自在。語言溝通上的障礙更是雪上加霜,貝寧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當地還有豐語、巴拉巴語等),而我對法語一竅不通,無論是超市牌子、交通指示、還是菜單、公告等等,那些陌生的字母組合如同天書,與人交流時,只能用手勢比劃才能略懂一二。但這些困難,在我看到貝寧棉農們渴望改變的眼神時,都變得微不足道。
除了氣候和語言上的不適,文化差異也帶來諸多挑戰。記得第一次召集棉農開會講解棉花種植技術,約定的時間過了一個多小時,到場的人卻寥寥無幾。面對這種情況,我意識到,想要開展農業技術援助工作,必須先融入他們的文化,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
技術推廣:從質疑到信任,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為了找到適合貝寧的棉花種植技術方案,我和團隊成員走遍了貝寧的主要棉產區。我們走進簡陋的農舍,與棉農們促膝長談,了解他們的種植模式及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深入田間地頭,仔細觀察土壤結構、棉花生長狀況。
調研發現,貝寧是西非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棉花總產量處于西非領先地位。但是貝寧棉花生產依賴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存在雨季種植棉花光熱不足、種植技術落后、土層薄肥力不足、品種單一抗性不足等問題,再加上機械化程度不高等多種不利因素,貝寧棉花生產發展一直難以實現突破。
針對問題,我和團隊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技術推廣計劃。我們引進了適合貝寧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優質棉花品種,并手把手教棉農們科學的種植方法,根據當地土壤實際情況推廣棉花種植機械化。從棉花播種時的株距行距控制,到不同生長階段的定苗、除草、施肥、打頂,再到植保工作,每一個環節我們都進行了細致地講解和示范。
然而,技術推廣并非一帆風順。一開始,棉農們對我們的方法持懷疑態度,擔心新的種植方式會讓他們血本無歸。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我們選擇了一片試驗田,按照新的技術標準進行種植管理。在整個種植過程中,我們邀請棉農們隨時來參觀,實時記錄棉花的生長數據,對比傳統種植田的情況。
功夫不負有心人。收獲時節,試驗田的棉花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遠超傳統種植田。棉農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后,紛紛主動找到我們,要求學習新技術。此后,我們的技術培訓課堂場場爆滿。
同時,我還采取“援貝棉花項目組+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農戶管理棉田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新技術、新農機、新農資的示范推廣,越來越多的棉農開始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棉花單產得到了逐年提升。
抗疫時光:疫情下跨國棉田的隔屏護苗
2020年的春天,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節奏。作為援貝寧棉花技術項目組的技術專家,我本該在非洲的田野上迎來播種季,卻因疫情滯留在國內,我的心始終懸在貝寧的棉花田里。
6月是播種的關鍵期,當地員工接過了我們傳授的技術,開始下地作業,我只能通過視頻進行遠程指導。沒過多久,視頻那頭傳來了焦急的聲音——雖然沒有完全聽懂,但是通過畫面看到:最先播種的棉花苗出得稀稀拉拉,好不容易長出來的苗也個個“肥頭大耳”,新葉發不出來。我心里一緊,憑著經驗判斷:這是苗前除草劑用量過多導致的藥害。通過仔細了解,這塊田的農戶以為多打苗前除草劑就會不長草了,卻不知多了就會有藥害,影響棉花生長,甚至不出苗。幸好播期還沒有錯過,我對著視頻里的田塊比劃著,叮囑他們:“這次要嚴格按比例稀釋,天氣好時均勻噴灑,不重不漏,千萬別再貪多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每天遠程“盯梢”棉花播種期的各項技術工作。當地農戶也格外用心了,隔著屏幕一次次確認細節,生怕再出紕漏。幾天后,視頻里傳來了好消息:新播的棉花出苗了!
鏡頭掃過田間,一行行嫩綠的幼苗,整齊、均勻、健壯,新葉舒展著生長。當地農戶們湊到鏡頭前,黝黑的臉上綻開了笑容,用不太標準的法語說著“謝謝”。那一刻,屏幕里的笑容驅散了疫情帶來的焦慮,也讓我真切感受到,技術的力量能跨越距離,讓希望在田間生長。
項目領頭:助力棉花生產機械化,專業化
2022年,我被任命為第三期項目組組長,這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對我和團隊的巨大考驗。
在第三期項目中,我把技術培訓的工作范圍擴展到了貝寧南部和北部城市。我深知通過技術培訓,能讓更多貝寧人民獲得靠勞動掙錢的能力,幫助更多的棉農受益。我們與貝寧的帕拉庫大學、阿波美卡拉維大學以及中國職業教育學院等多所高校合作,開展了從農機駕駛到農機維修保養的全方位培訓。通過努力,越來越多的當地年輕人掌握了現代農業技術,成為推動貝寧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這些培訓提高了當地棉農的技能,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切實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貝寧的棉花產量穩步提升,當地棉農的收入水平也隨之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我見證了一個個貧困的棉農家庭生活逐漸改善,物質生活改善的最直接體現是,越來越多的棉農蓋起新房子,買了新摩托。棉花產業的繁榮發展改善了他們的生活,也為他們的子女創造了更好的教育條件。
組織村超:拓寬中貝友誼橋梁
在推廣棉花種植技術、提供農業機械技術指導及培訓農業技術人員等過程中,我們與當地村民結下了深厚友誼。
2023年2月,我得知項目駐地村莊的舊足球場地將被征用后,決定為村民們修建簡易版的足球場,給大家提供一個休閑運動的好去處。我和農機專家以及當地員工一道利用項目的機械平整出一塊標準的足球場地,并用廢舊材料做出球門和球網,為紀念項目組與當地村民建立的深厚友好的民間關系,雙方為球場取名為“友誼足球場”。
球場建成后,當地民眾非常高興,經常來踢球。2024年3月30日,在友誼足球場上,舉行了第一屆非洲村超聯賽開幕式,開幕式上來自附近的美麗城村、卡薩村、水壩村、孔果馬村、奇卡村、公園村以及帕拉庫大學的12支球隊紛紛亮相,現場奏響中國國歌和貝寧國歌。聯賽增強了各個村落之間的凝聚力,促進各個村落的交流和合作。通過“技術援助+村超”的模式,讓我們基地成為傳授中國技術的前沿陣地,同時也成為了共享體育精神、傳播中國文化、增進兩國人民友誼的平臺。
情感紐帶:跨越國界的友誼
在貝寧的七年,我不僅收獲了工作上的成果,更收獲了珍貴的友誼。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住院,許多棉農自發來到醫院看望我,帶來了他們自己種植的水果和親手制作的食物。還有一次我要回國休假,他們自發買禮物,制作尊貴服飾為我送行。那一刻、那一幕,我深深感受到,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這片棉花地里,我們早已成為了一家人。
我希望,我播下的這些棉花技術的種子,能夠在貝寧的土地上繼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援非事業中,用知識和技術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作者是中國援貝寧棉花技術援助項目組組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