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復后的開山塘口綠意盎然。通訊員 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閔文龍、王毅飛、陳帥)11月3日,中央電視臺農業農村頻道《三農群英匯》“振興路上新觀察”系列節目播出專題報道,深度聚焦大冶市以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為抓手,系統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農地整合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轉型之路,展現了一座老工業城市的華麗轉型。
整治“破碎田”,拼出“連片綠”
大冶市丘陵起伏,田塊零散,過去不少耕地因路不通、水不暢而被撂荒。
“過去這些都是小山包,荒地多,田塊小,機器下不去,農民不愿種。”黃崗村黨總支書記熊新發指著眼前成片的水稻田感慨道。如今,通過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昔日的“巴掌田”“雜草塘”被整合為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道路貫通、溝渠配套,大型農機可直接下田作業。
還地橋鎮作為全國試點,4年來累計新增耕地6000多畝,將原有3074塊零散耕地整合為1329塊,整治總面積達6.1萬余畝。“我們像‘拼圖’一樣,把山、水、田、林、路、村統籌規劃,讓碎片化的土地真正‘用得好、產得出’。”還地橋鎮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指揮部工作人員劉杰介紹。
修復“礦山疤”,長出“生態金”
礦山曾是大冶的財富,也曾是城市的傷疤。
節目中,央視鏡頭記錄下多個深達數十米的礦坑,巖壁裸露,土地板結,生態修復難度極大。湖北省地質局工程師王仁琮將修復過程比喻為“大地雕塑”——先削坡整形,再覆土植綠,甚至通過分析礦石成分,將廢棄石料轉化為修復資金,實現“以礦治礦、反哺生態”。
在金山店鎮,由返鄉父子張潔、張璐琪打造的金橋生態園,成為工礦廢棄地復墾的典范。他們通過外購新土、校企合作改良土壤、發展林下養殖與生態旅游,讓700畝廢棄礦坑重現生機。“十年耕耘,才有今天的瓜果飄香。”張璐琪說,“這里不僅是家園,更是一份可以傳承的事業。”
打通“最后一公里”,魚鮮出村路路通
整治不僅發生在田間,也延伸至路上。
在三山湖畔,以往因道路不通,養殖戶運魚靠肩挑背扛,損耗極大。如今,硬化道路直通每個魚塘,運輸成本大幅下降,魚存活率顯著提高。“現在車直接開到塘口,一年想賣多少次就賣多少次!”一名養殖戶興奮地說。
道路暢通,不僅解決了“有魚運不出”的困境,更激活了鄉村產業。“全域整治不只是修路整田,更是打通城鄉要素流動的‘脈絡’,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落到實處。”大冶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大冶市累計完成工礦廢棄地復墾2.3萬畝,其中新增耕地1.4萬畝,修復開山塘口70個,治理歷史遺留礦山達99.78%。從礦坑遍野到良田連片,從廢地荒蕪到產業興旺,大冶的綠色轉型之路證明:綠水青山,唯有“用得上、連得通、興得久”,才能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