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廣州11月10日電(記者周暢、馬思嘉、程楠)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跳水項目即將收官,廣東隊成績亮眼:衛冕女子團體冠軍,男團斬獲全運會“八連冠”,女子個人全能摘金,包攬男子、女子雙人3米板冠軍……
坐擁老將謝思埸、陳艾森,中堅力量陳藝文、林珊,后起之秀黃博文、朱子鋒、胡宇康、嚴思宇、黃建杰等,還有“超人氣”選手全紅嬋,廣東跳水隊培養出了多位奧運冠軍、為國家隊持續輸送人才。“粵軍”為何這么強?新華社記者就此專訪了廣東跳水隊領隊凌海嬋。
今年54歲的凌海嬋,小學二年級開始練習跳水,1982年加入廣東省跳水隊,是一名板臺兼修的全能選手,曾斬獲多項國內、國際賽事金牌。1992年退役后,她轉型為教練,30多年來,培養出了勞麗詩、張雁全、陳艾森等多位奧運冠軍。本屆全運會搭檔陳藝文奪得女子雙人3米板冠軍的林珊,是她正在指導的隊員。
“廣東跳水隊是前輩們、教練們一代代培養出來的。”從小隊員逐步成長為教練、領隊的凌海嬋說。
廣東跳水隊始建于1956年,是全國最早一批有跳水隊的省份。“過去沒有室內跳水場館,大家都在室外訓練。廣東從5月到10月的氣候都適合室外訓練,比北方更具先天優勢。”凌海嬋說。
氣候優勢之外,廣州、湛江、深圳等多個地市設有跳水選材基地,選材面廣泛,為廣東跳水人才厚度打下了堅實基礎。
“未贏夠”的廣東跳水隊,已開始著手準備下屆全運會,凌海嬋說:“我們的訓練點多、體校也多,目前省級比賽有三四百人能參賽。全運會結束之后,我們就要深入各個體校,開始新一輪人才選拔。”
選出“苗子”后,如何提升技術、調整心態?教練團隊至關重要。
凌海嬋說,在廣東隊,教練員大都是從本隊成長起來的,大家互相熟悉,溝通交流更容易。
“我之前的學生現在就在隊里當教練,一代代傳承。”她坦言,當教練就是要“靠時間去磨技術”,隊員只有基礎打牢了才能上難度,還要打磨動作細節并兼顧美感。
在她看來,教練除了自身技術過硬,還要能因材施教,并時刻關注隊員心理狀況。競賽之外,還要關注隊員飲食起居、日常情緒,“既像家長又像老師”。
全運會賽場,廣東跳水隊員時常溫馨互動。全紅嬋幫謝思埸帶娃、在看臺為隊友加油,陳藝文會在沒有比賽任務時用相機幫隊友拍照,參賽選手時常親切提到“謝哥”(謝思埸)“森哥”(陳艾森)等老將對自己的幫助和鼓勵……
“我們的教練和隊員之間很像家人。教練交流互助,隊員新老傳承,大家都會為了團隊擰成一股繩。”說起隊內氛圍,凌海嬋露出笑容,“其實,這屆全運會包攬男、女團體金牌壓力很大,但大家都齊心協力。雖然也會有失誤,但都能互相補臺。”
“團結”“像家人”“像兄弟姐妹”,也是隊員們的共同感受。
“00后”何妍偉闖入本屆全運會女子1米板決賽,賽后采訪中就提到了隊內前輩對自己的影響。“哥哥姐姐們訓練時的那種韌勁和堅持,會讓我感動。我們很多不會的地方,看他們親自示范動作,就像有了教科書。”
謝思埸等國家隊選手也持續反哺家鄉隊伍,將高水平技術和訓練方式傳授給小隊員。“廣東隊是個大家庭。我希望每一個小隊員都發展好,也愿意把經驗都傳授給他們,這種傳幫帶能讓團隊凝聚起來。”謝思埸說。
強大的后勤保障也是提升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隊醫、營養師等專業保障力量非常重要。”凌海嬋說,隨著技術進步發展,團隊的營養、訓練、康復都更加科學,隊員練習時有保護帶降低受傷概率,精良的拍攝設備便于隨時回看總結訓練情況。
在各方力量共同守護下,廣東隊跨越數十年的跳水傳統得以傳承。
十五運會廣東奧體中心游泳跳水館看臺上,始終有廣東隊員觀賽的身影。他們為各支代表隊加油鼓勁的聲音響徹賽場,是名副其實的優秀“氣氛組”。
“我們隊看臺上最小的隊員只有11歲。”凌海嬋說,“每一屆全運會、每一場比賽,都有可以汲取的經驗教訓。我們的小隊員通過學習別人的長處,也可以不斷提升和激勵自己。希望我們能多輸送優秀運動員到國家隊,參加大賽鍛煉、為國爭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