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競恒 通訊員 王越 魯俊 趙志宏
“土方跨市消納方案,替我們解了燃眉之急!”11月10日,在武漢市硚口區地鐵12號線漢西一路施工現場,漢西南站項目書記張敏指著忙碌的工地感慨道。
地鐵12號線作為武漢首條地鐵環線,全線37個站點同步施工,兩次穿越長江,其巨大的工程量帶來嚴峻的土方消納挑戰。今年三月,雙墩站項目就遭遇危機——原定消納場提前飽和,出土作業面臨中斷風險,這將直接導致后續關鍵工序停滯,造成重大工期損失。
關鍵時刻,武漢市城管執法委啟動應急協調機制,指導硚口區城管部門主動對接漢川市城管部門。經過緊急溝通,由漢川城管及時調劑出一塊合法消納場用作臨時替代,保證項目出土零中斷。同時,雙方城管為企業提供“綠色通道”,先在線上確定,后在線下補充資料。幾個工作日后,相關紙質材料就已完善到位。
在硚口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江岸區進一步深化跨市協作,與漢川市城管局共同確定了2處符合環保標準的消納場所。雙方建立“出場前查驗、入場后核對”的協同監管模式:江岸區負責渣土車出場前“查核準證、查車輛沖洗、查裝載規范”,漢川市負責入場后“核車輛信息、核消納臺賬”。通過數據共享與監管聯動,實現跨市運輸全過程可管可控。
“我們梳理了全市7個中心城區的37個站點需求,到工程完工時,全線還需要出土近400萬立方米。”武漢市城管執法委建設處周婭娟介紹,接下來,預計將有260萬立方米土方運往漢川消納。
這些從武漢運出的土方,正好滿足了漢川五洲紙業和童車小鎮等項目建設的需求,實現“變廢為寶”。“土方被精準用于填充洼地、夯實路基,成為我們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漢川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漢川與武漢共同破解土方難題,是區域協同、循環經濟理念的生動實踐,讓兩座兄弟城市在合作中共同受益。
如此多的土方需要運輸,讓傳統“紙質三聯單”監管方式顯得力不從心。武漢博睿宏遠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阮魁算了一筆賬:公司今年外運的30萬立方米土方,如果使用紙質單據進行登記,需要1000本。
為此,硚口區率先在軌道交通12號線太平洋站試點“電子三聯單”,將傳統紙質單據全面升級為數字化管理。“現在,司機只需在出工地和消納場時,通過掃碼、拍照、確認,就能完成登記。”阮魁表示,電子三聯單每年可為他們節省成本近十萬元,管理效率提升20%以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