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王晶、通訊員謝寧)為深入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助力打造長江文化高地,長江文化研究院聯合湖北省圖書館共同策劃推出“長江地域文化”系列講座。11月8日,該系列第四場講座在長江講壇舉行,特邀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杜文玉,以“五代時期長江下游文化發展與特點”為題,深入解讀南唐、吳越政權統治區域(涵蓋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文化脈絡與時代特征。杜文玉系統梳理了五代時期長江下游地區在文學、繪畫、書法及宗教等多個文化領域的發展與成就。
在文學方面,詞的革新成為焦點。杜文玉指出,前期花間派風格“香而軟”,至南唐時期,李璟、李煜與馮延巳等人推動了詞風的深刻變革。李煜前期作品呈現宮廷盛景,后期在亡國之痛中寫出“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悲愴詞句,被王國維譽為“以血書者”。吳越詩人羅隱的作品也受到關注,其“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名句,體現出當時市井文化的生動氣息。
繪畫領域的轉型與突破同樣令人矚目。杜文玉分析,五代繪畫逐漸擺脫唐代以宗教與政治為背景的束縛,釋道人物畫漸衰,而山水畫、花鳥畫迅速興起。南唐涌現出董源、徐熙、顧閎中、周文矩等一批繪畫大師。他還特別提到,南唐中主李璟設立的畫院,兼具創作與教育功能,為北宋畫院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成為推動中國繪畫發展的重要力量。
書法藝術領域,五代長江下游呈現出承唐啟宋的轉型特質。杜文玉介紹,該時期名家輩出,如徐鉉擅小篆,其成就與虞世南、歐陽詢等唐代大家并列;南唐后主李煜獨創“金錯刀”“撮襟書”,其楷書勁銳、行書瘦硬,風格鮮明;吳越國王錢镠、錢俶及詩人羅隱等亦在書法上頗有造詣。他指出,五代書法整體成就甚至高于北宋前期,成為唐宋書學漸變轉型的關鍵環節,為后來蘇、黃、米、蔡“宋四家”的崛起鋪就了道路。
宗教方面“南北轉移”最顯厚重。杜文玉提到,唐武宗“會昌滅佛”之后,吳越與南唐成為佛教復興的重要區域,寺院林立,僧尼數量遠超北方。
整場講座以史料為支撐,串聯起詞、畫、書、宗教等多條脈絡,讓五代時期長江下游的文化圖景從書本走入現實,宛如一場生動的“江南文宴”。現場座無虛席,聽眾沉醉于千年前的江南文韻之中,互動環節氣氛熱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