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貴州遵義某水電站里,五臺發電機組高效運轉,與上下游水電站組成“梯級水電聯合調度系統”。通過七級電站的梯級利用,貴州境內烏江干流的水能綜合利用率達到87%。
據了解,這7座梯級水電站裝機容量共計834.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89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萬噸。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統籌供給側與消費側,發揮市場與政策的協同作用;同時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優化能源體系,穩妥有序地推進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轉型。”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邵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不僅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更能助力我國端牢能源飯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勢頭強勁,“綠色”底色更亮眼。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印證了這一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8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5.5%,約占全部發電量的四成左右,達到同期工業用電量的六成左右。
供給足也要消納好。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持續增長,做好綠電消納工作、確保電力系統穩定運行至關重要。
在河北,我國規模最大的蓄熱式電鍋爐型虛擬電廠啟用。這座“看不見的電廠”通過智能平臺,將分散在張家口、唐山兩地共16處蓄熱式電鍋爐聚合成一個整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電廠在新能源發電量充足時,引導用戶多用電,有效促進了冀北地區新能源消納;在發電不足時,適時減少用電量或釋放儲能,保障了電網穩定運行。
近年來,全國各地因地制宜開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作,能源轉型項目遍地開花,不僅提高了能源“含綠量”,更提升了發展“含金量”。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某油氣企業依托當地豐富的光熱資源,積極探索光熱替代,已形成總裝機規模達15.66兆瓦的光熱項目集群;在甘肅慶陽,當地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構建起“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為當地數據中心配備“專屬綠色電廠”,實現從綠色能源到算力輸出的無縫銜接;在山西長治某煤炭企業廠區,“烏金”經過多道工序處理,變為多種油品,不僅提高了附加值,還實現了減排降碳……
當前,雖然我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但仍存在多種挑戰制約轉型深入推進。在邵帥看來,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波動性特點,影響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調度機制不夠靈活、跨區域標準尚不統一,制約“源-網-荷-儲”多環節協同。
為克服這些挑戰,推動能源轉型走深走實,邵帥建議從四方面發力:
一要強化技術適配與系統創新能力。分行業制定綠色轉型技術路線,推動智能電網、柔性負荷和先進儲能等技術發展,增強能源系統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提升高耗能產業與綠色能源供給之間的適配水平。
二要推動系統協同與整合。加大各環節統籌協調力度,建設一體化調度平臺,完善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促進各類靈活性資源參與系統調節,提升能源資源配置效率。
三要推動全鏈條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全方位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模式,建立健全覆蓋新能源開發、制造、回收等全過程的綠色標準體系和循環利用機制,強化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監管,推動新能源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四要完善政策引導與市場支撐體系。加強政策引導能力,更好地發揮碳排放權交易、綠色電力交易等市場機制作用;統籌運用財稅、金融等政策工具,為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營造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