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廣東佛山11月13日電 題:千年醒獅,騰躍家國情懷
新華社記者張武岳、李麗、劉宏宇
精彩絕倫的十五運會開幕式,讓國人和世界為之贊嘆。隨開幕式一起火爆出圈的,除了吉祥物,還有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百頭醒獅。
此次也是舞獅作為群眾展演項目首次亮相全運會舞臺。作為承載著嶺南精神的非遺傳統項目,千年醒獅,首登全運,備受矚目,迅速走紅。
五嶺之南、大灣區畔,醒獅表演時時可見,醒獅文化處處可感。這個有著廣泛認同的文化符號,根植于嶺南大地的歷史文脈中,也深深融入大灣區民眾的尋常生活。
全民全運之獅
全運會舞龍舞獅比賽,正在廣東佛山賽區進行得如火如荼。
獅頭高昂,祥瑞滿堂;采青納福,財源廣聚。南獅賽場上,一頭頭色彩艷麗、姿態靈動的醒獅,在“高樁”“青陣”間騰躍翻滾,完成“采青”。各種驚險動作讓現場觀眾時時驚呼、不斷喝彩。
“天下醒獅,皆出南海。”作為南獅起源地,佛山的南獅比賽場場爆滿,成為該賽區人氣最高的比賽項目。
“我們平時也經常看到醒獅表演,但全國大賽花活兒更多、難度更高、更精彩,專業的就是不一樣!”來自佛山順德的何結燕說,當身邊司空見慣的民間運動登上全運舞臺,向全國轉播,佛山人都感覺與有榮焉。
賽場之外,醒獅更成為新晉“網紅”。在各地十五運會特許商品零售店中,“三國醒獅”盲盒一舉成為銷售冠軍,開幕不久便“一獅難求”。
“醒獅從來不是凝固的標本,這項民間運動在粵港澳地區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醒獅形象也深受男女老少喜愛,在本屆全運會上進入全運大家庭,恰逢其時。”廣東隊教練何燦添感慨。
舞獅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南獅也叫“醒”獅,在粵語中,“醒”有開朗、振奮和積極向上之義。“醒獅可以表現喜怒哀樂等多種神態。表演往往以‘睜眼’為核心動作亮相,象征獅子從沉睡到蘇醒,‘醒’字精準地捕捉到表演中最具生命力的瞬間。”中國龍獅運動協會副主席黃欽添說。
醒獅技藝源遠流長,最早脫胎于唐代宮廷獅子舞,明代中葉嶺南地區已有專門制作獅頭和鑼鼓的能工巧匠。明清時期形成的獅舞,大量吸收了本地戲曲和武術元素,逐漸形成了傳承至今的獨特表演風格。
如今,嶺南地區舞獅運動蓬勃開展,在全民健身和文化傳承中扮演重要角色。
與賽龍舟大部分在端午節舉辦不同,嶺南醒獅幾乎一年365天“天天見”。何燦添說:“它的獨特性就在于和老百姓的生活深度綁定,無論公司開張、飯館開業、節日慶典,隨時隨地都可以‘醒’起來。”
何燦添與醒獅結緣正是因為全運會。2001年九運會在廣東舉辦期間,開幕式上的醒獅表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我只有16歲,身邊很多長輩和朋友都參與了那次表演。”受到醒獅文化的耳濡目染,何燦添2006年大學畢業后,也加入了這個行當。
龍舟等同樣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印記的民間運動,開展起來需要特定時間和場地,而醒獅表演限制小,形式更加靈活,可以一兩頭,也可以幾十頭甚至上百頭。
在全運會佛山賽區,當全國各地女籃運動員抵達住宿酒店時,兩頭黃色醒獅就擔任起了“迎賓員”。它們騰躍助威,叼著“旗開得勝”“名列前茅”的條幅,為運動員們送上美好祝福。
自醒自強之獅
“做個好漢子,每天要自強。熱血男兒漢,比太陽更光!”
十五運會開幕式上,伴著黃飛鴻電影主題曲《男兒當自強》的熱血旋律,百頭醒獅結合VR技術震撼登場,以剛勁舞姿贏得現場觀眾贊嘆歡呼,也讓家國情懷的身份認同、民族振興的情感認同,激蕩在屏幕前的億萬中華兒女心中。
醒獅之“醒”,正與“自醒自強”之意息息相關。
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清朝末年,中國積貧積弱,被西方列強稱為“睡獅”。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為了喚醒國民的民族意識和救國熱情,提出中華民族“不是永遠沉睡的獅子,是一頭已經覺醒的雄獅!”
那時廣東民間舞獅團體中不乏革命志士,他們將意為吉祥的“瑞獅”改名為“醒獅”,寓意“中華覺醒、民族復興”,激勵民眾救亡圖存。
黃飛鴻系列電影講述的,正是這一段歷史。
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
2006年,獅舞(廣東醒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南京連續舉辦世界華人獅王爭霸賽,澳門有“獅王爭霸國際賽”,佛山南海區的“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更是連續多年成為國際獅藝交流平臺。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醒獅,在新時代的中華大地上舞得愈發歡騰。
全運會讓佛山醒獅大面積“圈粉”。黃飛鴻紀念館前,佛山黃飛鴻中聯醒獅隊兩頭醒獅在高低綿延的樁柱上“閃轉騰挪”,引來諸多游客陣陣叫好。
該隊教練黃啟超說:“黃飛鴻是佛山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隊員們都是黃飛鴻的‘弟子’。小時候看電影《黃飛鴻獅王爭霸》,其中的舞獅場面、愛國熱情,到現在還讓我熱血沸騰。”
說起一代宗師黃飛鴻與醒獅的歷史淵源,黃啟超的話匣子就收不住:黃飛鴻對傳統醒獅技藝進行深入挖掘與整理,進一步將武術融入舞獅,讓醒獅匯集舞蹈、武術、雜技與美學的精華,從而更具備喚醒國人的感染力。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
黃欽添說,自明朝以來,以廣東南獅為代表的醒獅文化,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特別是華人聚居區,成為海外華人民族情感的重要寄托。這是全球華夏兒女血脈中的文化印記,更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熱血。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巴西中國浙江商會執行會長陳翔廣在網上觀看了全運會開幕式的醒獅表演。“開幕式很盛大,很震撼,醒獅的登場讓我們覺得格外熟悉親切。很多華人朋友看了都很激動,盛世舞醒獅,象征著祖國蒸蒸日上。”
在里約,華人的重要活動和慶典通常都以醒獅表演開場。醒獅作為標志性的中國文化符號,也日益受到巴西當地民眾的喜愛。
陳翔廣介紹:“當地華人組建的舞獅隊如今有了很多巴西演員,大家積極參與醒獅表演,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了解和認同。”
傳承傳播之獅
在佛山賽區,舞龍舞獅項目中有一支隊伍格外受人關注——粵港澳聯隊,20多人中有兩名香港隊員和兩名澳門隊員。
站在聯隊的獅頭前,教練梁廣焯說:“為了體現粵港澳三地特色,我們專門做了顏色搭配:橙紅色代表廣東的木棉花,紫紅色代表香港的紫荊花,綠色代表澳門的青蓮花。”
澳門運動員李紫嫣在聯隊中承擔打镲的角色。合練開始后,她很快融入團隊。“三地舞獅技藝相似,無論在澳門表演,還是在聯隊比賽,我的角色沒有變。大家很默契,在為同一件事情共同努力,那種信任感和親近感讓我很親切、很安心。”
李紫嫣說,粵港澳三地文化同宗同源,醒獅承載著三地血脈相連、攜手并進的精神內涵。醒獅活動在港澳同樣開展頻繁,備受民眾歡迎。“在澳門,最現代化的寫字樓前,也常有傳統醒獅表演引來圍觀喝彩。古老與現代交融,別有一番景象。”
香港運動員李楚鴻擔任最吸睛的“獅頭”。他說:“大家對我的信任讓我很感動。這一次,我不僅僅是為了我自己,更是為了粵港澳三地東道主去爭光。”
近年來,隨著科技和文體產業的發展,醒獅傳承在粵港澳三地又掀起新熱潮。何燦添說,從當年風靡全國的《黃飛鴻獅王爭霸》,到近兩年國產動畫片《雄獅少年》熱播,優秀影視作品為這項傳統文化推波助瀾,吸引了更多年輕人關注并投身這項運動。
醒獅也正在進校園、進社區。南海區南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樵北中學副校長戴春進推廣舞獅有獨到辦法:體育課把醒獅的弓、馬、仆步拆解成游戲,音樂課將鼓點編成節奏口訣,德育課把“獅禮”融入班會課……操場上的醒獅隊漸成全校“焦點”,也走上了廣東省中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等更大舞臺。
讓醒獅“活”在當下的,還有“95后”青年朱亮維。記者在世宇昌榮醒獅扎作工藝作坊看到他時,他正在觀察一個獅頭半成品。他組建了龍獅團隊,還和隊員們合伙開了一家龍獅主題茶咖。
“獅頭扎作是祖輩代代相傳的家業,我要把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在天云閣·龍獅·茶飲里,嶺南特色的青磚屋與桑基魚塘相得益彰,店內龍獅元素隨處可見。
“天南海北的客人很多,有關醒獅的故事,我時常向到店的客人講述。”朱亮維說。
獅意傳承正當時。大灣區關于醒獅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傳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