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時節,霜染黑土,“中國優質稻米之鄉”黑龍江省五常市的250余萬畝稻田已完成秋收,黑土地在默默積蓄能量,等待明年春耕時被“喚醒”。遍布全市的水稻加工車間卻一片忙碌,正將黑土地的饋贈“變身”為餐桌上的醇香美味。

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水稻加工車間。新華社記者孫曉宇 攝
“這臺色選機搭載的高性能相機實時給大米拍照,機器可精準識別異色粒并自動分揀,保證大米的品質。”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內,工作人員指著高速運轉的設備介紹道。
車間另一端,機器人抓取一箱箱包裝好的大米碼垛,轉運至等候的貨車。借助溯源系統,消費者掃描大米包裝上的“一品一碼”,從育種、種植到加工的全流程信息便清晰呈現。
“一粒好米,首先得有好種。”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喬文志說,他們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成功培育出“中科613”等優良品種,筑牢“種源根基”。

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種植的水稻。新華社記者孫曉宇 攝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這進一步堅定了企業攻關良種的決心。
“我們要持續深化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快育種成果轉化,從源頭擦亮五常大米金字招牌。”喬文志說,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將探索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糧食加工技術,持續提高糧食產量和產品品質。
《建議》提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在五常市,一粒好米的價值,不止于“吃得香”,更在于“體驗深”。在龍鳳山鎮民利村,十萬人家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稻田邊,20余座小木屋溫馨雅致,游客可以品嘗農家飯菜,觀賞田園風光。

十萬人家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的小木屋。新華社記者孫曉宇 攝
“通過我們建設的文旅設施,游客可以在放松身心的同時,親身感受五常大米的品質。”合作社理事長趙維石說,這進一步提高了客戶的轉化率。
產業發展的紅利,最終惠及萬千農戶。在民樂朝鮮族鄉振興村,紅揚有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種植了1.3萬畝水稻,為拓寬大米銷路,合作社已與京東等多家電商平臺合作。“自9月下旬以來,我們已銷售了500多噸大米,目前正在加班加點生產,以交付眼下這筆100多噸的大米訂單。”合作社理事長于殿紅說。
于殿紅說,他們將堅持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不斷提高種植水平,加大自有大米品牌推廣力度,拓寬大米銷售渠道,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農戶。
五常市大米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是其大米產業升級的縮影。目前,五常市規模以上稻米加工企業達135家,其中2家年產值超10億元,形成從育種、種植到加工、銷售、文旅的完整產業鏈。
《建議》提出,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在五常大米核心產區,越來越多大米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入現代化加工設備,建立全流程溯源體系,推廣綠色種植技術,讓五常大米從區域特產成長為全國知名品牌。
展望未來,五常市委書記劉亮說,為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五常市將立足資源稟賦、比較優勢,講好大米故事,以高質量品牌建設擴大高端市場占有率,用市場需求倒逼產業鏈延伸拓展,探索豐富全產業鏈發展新路徑,持續擦亮五常大米金字招牌。(記者孫曉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