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秦黛新
這個秋天,一把“銀杏傘”,讓生活美學有了具象化的表達,給公共環境美育上了生動的一課。
近日,大連外國語大學校園里,保潔阿姨們利用掉落的銀杏葉創作的“銀杏傘”在社交平臺上火了。銀杏葉落,本是尋常秋景,卻在她們手中,成了別出心裁的藝術品。用銀杏落葉組成笑臉、星星、愛心和傘的形狀,不僅裝點了校園,也在不經意間觸動了無數人心底對美的渴望。“銀杏傘”,是對生活熱愛的投射,也讓大家悄然發現,“最頂級的浪漫”原來就藏在生活的日常里。
“銀杏傘”的靈感激發了網友的創作欲,不少人隨即曬出了自己的落葉藝術品。用親手撿拾的落葉做成花束和風鈴、給小朋友做個銀杏葉披風和帽子、將落葉帶回家寫上自己的期待放進書里……大家為什么熱愛秋天?網上的高贊回答是,因為秋天讓人變得浪漫。一片片飄落的銀杏葉,給了每個人接近美、創造美的機會。
落葉藝術品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的情感共鳴?當下,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不少人感到疲憊和倦怠,人們更加需要從日常中發現并創造“小確幸”。下班路上的落日,周末公園里的鳥鳴,一俯身就能撿拾的落葉,這些大自然不期而遇的饋贈,是人們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養分、自給自足的浪漫,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穩固內心秩序、重獲生活掌控感的重要精神實踐。
為回應公眾的審美和精神需求,河南、山東等多地推行“落葉緩掃”政策。對“落葉緩掃”的路段,采用“撿拾保潔”的靈活模式,重點清理路段內的生活垃圾、枯枝敗葉,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落葉景觀。金黃落葉鋪滿道路,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讓人們秋日的浪漫得以短暫“棲居”。
過去一段時間,因城市治理要求,一些城市過度追求“整齊劃一”“光潔如新”,落葉也就被視為影響市容、妨礙交通、必須“即落即清”的存在。這種治理思路雖實現了城市街道的“整潔”,卻在無形中剝離了季節流轉的自然印記,也削弱了市民與自然對話的空間。現如今,劃定特定區域、時段,在確保交通安全和市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允許落葉短暫存留,既是對自然節律的尊重,也蘊含著城市治理思路的人文轉向。
這把“銀杏傘”,是秋日里最溫柔的注腳,也映照出每一個人從未熄滅的、創造美與熱愛生活的熱望。當一座座城市學會讓一片落葉“停留”,當一個個忙碌的靈魂愿意為一抹秋色回眸,城市治理與民眾需求的雙向奔赴,終會讓“詩意地棲居”照進現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