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楊文漪、通訊員李玉華)11月7日至13日,第八屆武漢設計雙年展正式亮相。家門口的空地變成口袋公園,街角雜亂的閑置地種上綠植、添了長椅,社區里冒出一個個讓居民聊天散步的小天地——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改變,正在武漢設計雙年展的“創意社區/街區/園區示范建設成果展”上演。作為第八屆武漢設計雙年展七大主展區之一,這個展覽直接把武漢的創意社區、示范街區、示范園區“搬”進了展廳。步入展場,觀眾能一眼讀懂設計如何讓社區更暖、街區更活、園區更強。

展覽圍繞“示范園區—示范街區—創意社區”三大板塊系統展開。用“設計集聚創新之路”回顧了武漢自2020年啟動的“三區建設”歷程。
從首批12個示范園區、100個創意社區,擴展到2024年新增1個示范街區、2個示范園區與7個創意社區,武漢已形成覆蓋全市域的體系化實踐。
這也是武漢作為“設計之都”的首創之舉,彰顯了設計作為新質生產力如何推動城市更新與產業協同。
在示范園區板塊,展覽串聯起“創意-產業-生活”鏈條,清晰闡釋設計如何助力園區升級。這里的巧思在于,不只展示“園區有多美”,更講清“設計如何幫產業發展”。

9個示范園區覆蓋時尚、工業、數字文創等領域,采用“產品+案例”的方式,呈現武漢“設計驅動產業”的生動實踐。
時尚園區如何孵化服裝品牌、工業園區如何研發醫療設備——這些展示剛好呼應武漢“設計之都”的產業根基,讓觀眾直觀感受到設計不只是審美,更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武漢創意天地帶來的“文創盛宴”中,印著東湖風景的透明折扇等文創產品全是本土設計;現場展示的地探雷達小車、雅迪貨運三輪車縮小模型,則讓觀眾看到設計如何讓工業產品更輕便、更實用。
在示范街區板塊,展覽巧妙串聯武漢獨特的生活氣息,打破街區只講顏值的誤區,聚焦“功能融合”——如何讓街道同時滿足購物、通勤需求,又能承載文化、休閑功能。
現場搭建的1.5米高花墻成為拍照打卡熱點,這面花墻正是常青花園“花漾街區”的實景還原。展區以常青花園示范街區為核心案例,采用“實景還原+互動體驗”的方式,呈現武漢街區“煙火氣與設計感并存”的特色。

設計如何通過月季花墻、口袋公園讓街區變美,又如何保留市集、便民設施讓生活更方便——這些問題都能在展覽中找到答案。在這里,設計成為連接人與環境的紐帶,推動街區從“共享空間”向“活力空間”轉型。
創意社區板塊聚焦“小而美”的民生改變,讓居民自己成為設計主角。這里的巧思在于,沒有高大上的規劃圖紙,只聚焦老舊小區改造、居民生活改善等“微觀需求”。
展區精心挑選7個代表性社區,采用“問題-方案-成果”的邏輯清晰呈現。老舊小區空地如何變身口袋公園、居民如何依靠手工技能增收——每一項展品都對應真實的民生痛點。

在這里,設計從“設計師主導”轉變為“居民共同參與”。
武漢市景江社區的“手工溫暖”展臺擺滿居民親手制作的針織毛線畫、鑰匙扣、布藝玩偶,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社區的溫度;灣郡社區的專屬數字IP“灣小靈”,幫助居民在微信小程序上辦理活動報名、政策咨詢,實實在在讓社區變得更“智慧”;
都府堤社區的“追尋紅色足跡”視頻循環播放,展示社區如何用設計活化紅色資源,讓紅色街區既保留歷史感,又方便游客打卡;小劉家灣社區的“空地變身”項目,將原本雜亂的閑置地改造為綠意盎然、設有長椅的休閑空間,成為居民聊天散步的小天地。
從家門口的手工坊,到熱鬧的街區花墻,再到產創融合的園區,設計正以“從小到大”的方式,讓武漢更有溫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