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廣州11月13日電(記者田建川、劉博)“Good Ball!(好球)”12日在廣東江門臺山市舉行的十五運會男子排球比賽中,72歲的海外華人陳玉豪搖動著“我愛臺山”的小旗為運動員喝彩。他年輕時曾任臺山排球隊副隊長,擔任副攻手。

陳玉豪在江門臺山新寧體育館留影
陳玉豪幾天前從美國芝加哥回到家鄉臺山,在全運會排球賽場上感受到濃濃的鄉音和鄉情。“能在家鄉看到全運會比賽非常激動,跟當年上場比賽的心情一樣。”排球已在臺山發展了上百年。當年,在僑胞的推動下,這項運動跨越重洋傳入臺山,并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1914年,在僑胞的推動下排球運動從海外傳入臺山,木桿支網、空地為場,排球迅速在此落地生根。陳玉豪介紹,臺山華僑在家鄉打排球時常使用英語,如把“好球”叫作“骨波”(近似“Good Ball”發音)、“界外球”叫作“倒曬”(近似“Out Side”發音)等,這些球場術語在當地一直沿用至今。在臺山,這種將方言與外語碰撞出的獨特“語言混血”現象,被稱作“半唐番”。
“排球是我們的鄉愁,這就是回家的感覺。”一起觀賽的78歲海外華人劉穎斌說,他是大芝加哥地區華僑華人聯合會秘書長,這次和幾名鄉親一起從美國回到臺山,參加將在11月14日至16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世界臺山寧陽會館(同鄉會)聯誼大會。

右一為劉穎斌。
臺山是中國著名僑鄉。據臺山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數據,約180萬臺山籍鄉親旅居海外及港澳等107個國家和地區。
“這次回來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得越來越好,真是日新月異,我們發自內心地自豪……我們無論走得多遠,身在何處,對家鄉的情感只會愈來愈濃。”劉穎斌說,這次全運會男排比賽成為另一個凝聚鄉情的載體,很多臺山籍華人華僑到賽場觀賽,為運動員加油助威。
作為“排球之鄉”,臺山人對排球運動情有獨鐘。據統計,常住人口約90萬的臺山市,如今擁有3300支業余排球隊,會打排球的群眾有近50萬。夜幕下,球場人聲鼎沸,常出現“兄弟同場、父子對陣、爺爺助威、奶奶燒水”的動人場景。
陳玉豪就是在這樣的排球氛圍中長大的,1972年他加入臺山排球隊。排球和青春為伴,排球文化基因融入血脈。20世紀80年代他到異國他鄉生活后,有機會還會經常和同鄉一起打排球。

圖為陳玉豪(前排右一)年輕時和臺山排球隊隊友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臺山擁有數量龐大的排球訓練館、排球燈光球場、室外球場,總數超500個。承辦十五運比賽的臺山體育館擁有40多年的歷史,這是全運會排球項目第三次落戶臺山。為迎接本屆全運會男排比賽,臺山對新寧體育館、臺山體育館進行升級,六級智能燈光系統滿足4K轉播要求,國際賽事級楓木地板和專業地膠保障競技安全。
陳玉豪說,以前打球都在露天場,計分靠手動。如今硬件條件變好了,有了標準化排球館,但浸潤在臺山街頭巷尾那份對排球最淳樸的熱愛,一直沒有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