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店鎮關店村香菇種植基地里,連片菌棚沿路鋪展,黨建引領下的產業陣地生機盎然,小香菇已成為鄉村“致富傘”。

馬坪鎮獅子崗村月光茶園,綠意盎然的茶壟隨山勢起伏。一方水土滋養的茶香隨風漫起,訴說著廣水鄉村的生態之美與產業興旺。
昔日負債累累的“空殼村”,如何逆襲成產業興旺的“示范村”?農產品“種得好”,如何突破瓶頸“賣得俏”?錢袋子鼓了,人心又該怎么聚?
11月13日,廣水市召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經驗交流會,就系列“振興之問”給出了響亮答案。會上,鮮活的“關店經驗”等案例生動揭示了黨建引領正是破解難題、走向共富的“金鑰匙”。
這把“金鑰匙”成效如何?聽聽群眾怎么說——“以前總怕日子沒奔頭,現在跟著支部干,有產業、能賺錢,心里踏實得很!”廣水市城郊街道板子橋村蛋雞產業數智園里,村民陳云一邊熟練操作智能撿蛋設備,一邊笑著感慨。
從“彎腰撿蛋”到“數智養殖”,板子橋村的蝶變,正是廣水市以黨建為引領,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縮影。
黨建賦能 “空心村”蝶變“示范村”
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核心在人。在廣水大地上,“支部敢扛事,黨員先闖路”從來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扎根田間地頭的行動綱領。
郝店鎮關店村曾是典型的“困難戶”,40萬元的集體債務像塊巨石壓得村民喘不過氣。2022年,參加完省市鄉村振興培訓,村黨支部書記李緒強坐不住了:“政策東風這么勁,再不帶領鄉親們找出路,就是我這個支書的失職。”
看到本村種菇能手曹猛聘請專業團隊制菌棒,兩天制棒2萬個掙了1.3萬元,李緒強不由得眼前一亮——關店村從上世紀70年代就有種菇傳統,這老本行里藏著致富新希望。
面對100多萬元的啟動資金缺口,他咬咬牙,以個人名義貸款、用家庭房產抵押,帶著村“兩委”班子和曹猛日夜泡在廠房,終于建起標準化制菌棒車間。
黨員帶頭闖,群眾自然跟。關店村黨支部很快摸索出“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香菇產業發展模式,構建起從原材料采購、統一制棒到分戶種菇、產銷融合的完整產業鏈。
村黨支部將技術骨干曹猛培養成黨員,組建“黨員+技術骨干”志愿服務隊,從點菌、搭棚到后期管護,手把手給菇農傳經送寶。
“今年村集中制棒收入80余萬元、香菇大棚租金收入20余萬元、出售原材料收入1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計超過120萬元。”李緒強笑著算起了經濟賬。
短短兩年時間,關店村的菇農從20余戶增至115戶,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百萬元,115戶菇農年均增收超10萬元。曾經的“負債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關店經驗”也成了廣水抓黨建促振興的標桿。
組織推動 農產品“觸網”出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廣水市村級黨組織立足自身資源,推動“一村一品”多點開花,還全面延伸產業鏈條,既在“種得好”上做精文章,又在“賣得俏”上謀新路徑。
2021年,李店鎮飛躍村黨支部書記李亞平帶領村民種植陽光玫瑰葡萄,第二年就獲得豐收,賣出150多萬元。“光靠線下零售還不夠,得搭上電商‘快車’。”村民大會上,黨員徐廣林的提議點醒了大家。
村“兩委”從黨員干部抓起,組織大家學電商、練直播。徐廣林帶頭蹲在葡萄架下拍視頻,講紅土地的種植故事。起初,直播間只有幾個人,他就反復練話術;顧客擔心口感,他就免費寄樣品。憑著這股韌勁,他一個月賣空5000斤陽光玫瑰。
黨員的實干打消了村民的顧慮,村“兩委”開展電商培訓,曾經的“手機小白”如今能熟練地開直播、發快遞。陽光玫瑰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每畝收益突破3萬元;育秧工廠的優質稻種,借助電商服務周邊萬畝良田。原先的“負債村”成為年利潤超350萬元的全國文明村。
在十里街道觀音村的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廣水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統籌聯動作用,搭建起全省首個縣級農業供應鏈數字平臺。
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電商推介+全國市場+種子公司”多維運營模式,選拔10名“鄉村推薦官”直播帶貨,平臺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招引75家采購企業入駐,推動胭脂紅鮮桃、“三白”蔬菜、箭桿白等特色農產品“駕云”出山,累計交易額達1.46億元。
基層善治 發動村民“唱主角”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有效的基層治理,是鄉村善治的“定盤星”。
五年前,駱店鎮雙塘村是出了名的“渙散”村。村黨支部書記周傳華上任后,首先帶著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走訪。一番下來,他們決心先啃下繞村主路這個“硬骨頭”。
周傳華挨家挨戶算“明白賬”,村民主動出資20多萬元,加上市交通運輸局補貼,路很快修通了。他向全村立軍令狀:“每年必辦幾件實事,辦一件成一件,絕不放空炮。”修水渠、建文化廣場、通寬帶網絡,承諾的事樁樁落地。
產業發展也沒落下,村黨支部升級育秧工廠,引入自動化流水線,每小時能制1000盤秧苗,滿足300畝稻田需求。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17萬元,老年食堂重新開張,積分超市讓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大增,曾經的“倒數第一”,成了持續領跑的先進村。
2021年,馬坪鎮獅子崗村集體收回低價外包的茶山,36戶村民以土地入股,黨員帶頭清資產、請制茶專家、跑銷售渠道。機械化制茶提升品質,直播帶貨拓寬銷路,“獅子野茶”名氣越來越大,半年村集體盈利35萬元,不僅還清了外債,年底村民還領到了分紅。
為了讓發展路子更寬,上級黨組織牽頭促成獅子崗村與柏林村、洪橋村抱團發展,整合茶園、山水資源打造“茶文旅”融合項目。今年“十一”試運營期間,日均接待游客5000多人。
“廣水的實踐充分證明,堅強的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主心骨’。”廣水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水將持續擦亮黨建引領的“紅色底色”,把可復制的“黨建密碼”與“共富基因”推廣開來,讓黨建紅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燃越旺,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劉航 張玲俐 高曉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