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夷陵三巷。 (湖北日報通訊員 朱家梅 攝)

常灣幸福里小區交房時,居民幸福回家。 (湖北日報通訊員 朱靈 攝)

實施城市更新后的當陽長坂小區。 (湖北日報通訊員 陳昕 攝)

建設中的漢宜村安置小區。 (湖北日報通訊員 唐浩然 攝)

“擦亮小城鎮”項目實施后的點軍區艾家鎮街道。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凱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何凡、通訊員周寒飛)11月12日,從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獲悉,“十四五”期間,宜昌全市已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360個、23.11萬戶,惠及居民58萬人,改造規模位居全省前列,五項政策機制入選住建部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兩輪入選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
葛洲壩片區是宜昌城區危舊房相對集中的區域,片區共有危舊房304棟、1.14萬戶居民,這些建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樓,大多存在著管線老化、結構隱患等問題,沒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缺少公共空間等。
經過多輪“沉浸式”調研,西陵區積極探索“原拆原建”模式,居民們通過組建危舊房改造聯合社,共同決定設計方案、出資方案,2024年3月,望洲崗10號危舊房改造項目正式開工,成為全省首個原拆原建危舊房改造項目。
望洲崗10號總投資6300多萬元,居民出資只有500多萬元;漢宜村總投資高達17億元,資金缺口還很大。為解決城市更新的資金“瓶頸”,金融機構創新推出“危舊改+開發貸”金融產品,市、區兩級通過爭取城市更新獎補資金、落實資金補助等措施,建立了多元化保障體系。
伍家崗區通過爭取政策性銀行6億元低息貸款、發行2億元專項債、爭取各級補助2.3億元以及推動片區滾動開發回籠資金等方式多方籌集資金,打出了“資金平衡、資產增值、資源統籌”組合拳,化解單個項目的虧損問題。
一個“樣本”成功,帶動一批項目效仿。今年1月,望洲崗10號居民樓正式竣工預驗收,居民們將新樓命名為“望洲幸福里”。望洲幸福里交付僅月余,2公里外的“常灣幸福里”正式交付。
此外,肖家崗15號、鐵路大院、港務新村368號等6個危舊房改造項目正加快推進。截至目前,宜昌已全面完成點軍區巴王店奧體片區、高新區太保場等3個項目、417戶城中村改造。伍家崗區把市場估價8億元的黃金地塊留給搬遷群眾,漢宜村片區改造按下“快進鍵”,示范效應持續擴大。
9名年輕干部當棟長
鐵路大院里
管“拆”又管“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高伊洛
通訊員 鄧華麗 陳彥霖
“我年紀大了,暫時不想搬家。”“老公沒工作,過渡期租房,我家有困難。”……
城市危舊改,對居民是好事,但畢竟每家情況不同,難題不少。怎么辦?宜昌市西陵區一群干部沒有繞道走,而是扎進去。
城市更新省級試點項目——葛洲壩片區鐵路大院危舊房改造現場,9名年輕干部成為臨時樓棟長,支起帳篷當作“前線指揮部”。
這頂帳篷,讓干部聽到了最真實的聲音,也讓群眾看到了干部作風。
目前,這一項目已完成拆遷,正在施工之中。明年10月底,一期工程即可建成交房。
帳篷“指揮部” 干部隨時在線
“阮爺爺,您回來啦!來,我幫您提。”看到年至耄耋的阮大爺提著一袋菜,“90后”干部戴進才趕緊迎上去。
“進屋坐坐吧。”老人順手將菜遞給戴進才,招呼道。對每天就在樓下帳篷里辦公的這位年輕人,老人已十分熟悉。
“小戴,危舊改是好事。但我們老兩口年紀大了,搬家很麻煩。”坐定后,老人說道。
“您放心,搬家有我們。這次原拆原建機會難得,到時候您再住回來,有了電梯不用爬樓,多好。”戴進才笑著回答。
上十次“偶遇”后,老人不再執著,成為首批簽約搬家的居民之一。
“阮老爺子都搬了,我們不能拖后腿。”家住老人隔壁的陳女士說。
“只有躬身入局,走得更近,才能了解更深。”西陵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付艷表示。今年,西陵區將危舊改一線作為錘煉干部能力作風的重要戰場,在全區范圍內比選年輕干部,參與鐵路大院危舊改。
樓道前的空地支帳篷作辦公室,樓棟口公開聯系電話,9位臨時樓棟長與街道干部、社區居民志愿者組建溝通小組,分別包保9棟居民樓,一一走訪,了解群眾需求。
很多原本抵觸的居民逐漸消除疑慮,從拒之門外變為敞開心扉。
換位思考 不是簡單共情
和居民走得更近,只是第一步。
“做群眾工作,要換位思考。但這絕不是簡單共情,而是全面了解居民家庭結構、收入情況、矛盾基礎后進行研判。”在年輕干部張愉和看來,只有幫居民解決問題,才會贏得信任。
項目啟動之初,居民田女士對危舊改存有顧慮,面對入戶走訪的張愉和,她心直口快:“我老公目前沒工作。要搬家,我也找不到合適的房子。”
居民提出問題,那就一一制定對策,逐項解決。
了解到田女士的丈夫長期從事建筑行業,張愉和和同事們利用各方資源幫其找工作。同時四處幫田女士尋找合適房源,最終位于伍家崗的一處二手房,讓田女士一家十分滿意。
問題一一解決,田女士爽快簽約。
“就盼著新房子建好,早點搬回來。”11月12日,站在已經拆遷的老房子旁,古稀老人陳夏遠充滿期待。
但起初,老人曾有不少疑慮。我要出多少錢?房子怎么建?針對老人疑問,年輕干部楊路連續一周每晚與居民挑燈夜談,手繪“原拆原建成本賬”,換來陳夏遠等3名居民骨干帶頭簽約。
一線練兵 更能“打硬仗”
危舊房改造中,面對困難最多的無證房、低保戶、高齡老人等特殊家庭,干部們設計專屬方案。“因戶施策—動態調整—復盤優化”的閉環工作法,讓鐵路大院在3個月內實現簽約率、搬家率兩個100%。
針對老人過渡期的住房問題,夜明珠街道肖家崗社區黨委書記周夢芳四處奔走,為老人找到了一家合適的養老院。
“一線是最好的課堂。”西陵區副區長、夜明珠街道黨工委書記涂超表示,如何精準施策、資源整合,這些能力是辦公室里學不到的。
目前,鐵路大院危舊改項目一期主體工程已建至2樓。干部們又開始忙碌下一項任務:監督施工質量、協調臨時安置、規劃新房分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西陵區委組織部了解到,目前,該區已分批選派63名年輕干部到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攻堅一線“扛重活”“打硬仗”,選派46名干部進入“菁銳集訓營”,形成“一線練兵、優中選優”的良性循環。
口袋公園
串起十分鐘健身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澤牧
通訊員 裴堯
11月11日傍晚,夕陽灑進宜昌市猇亭區織布街口袋公園,剛下班的雷芬沿著暖黃色的步道緩步穿行,兩旁綠植掩映、燈光明亮。
“以前吃完飯,只能回宿舍刷手機。”雷芬很享受現在的生活節奏:“走幾步就到了,拉伸拉伸筋骨、看看綠色,心情都舒暢多了。”
古老背渡口兩側的織布街與金猇路口袋公園,占地約1200平方米。就在幾個月前,這里還是危房拆除后留下的一片荒地。改造后煥然一新:新建鋪裝650平方米、綠化500平方米,還添置了紡織機藝術小品和織女壁畫。
“我從小在這里長大,看到這些特別有感情。”在猇亭一港口企業上班的居民周紅蓉說,她晚上常和工友來此散步、跳舞,“生活一下子有了儀式感。”
考慮到老人、小孩的使用需求,配備兒童樂園、跳舞廣場、休閑廊架的新村路口袋公園,也于今年9月開工,預計年底前完工。
“我們的思路是‘見縫插綠’,充分利用城市拆遷騰退地、邊角地、閑置地,目的就是讓工人走出車間,最多10分鐘就能進到綠地。”猇亭區住建局項目中心負責人胡云龍表示,閑置地塊變身休閑健身、文化體驗的“城市客廳”,可謂一舉兩得:“不僅優化了城市空間,還實實在在提升了工人的生活質量。”
作為宜昌城區工業經濟的主戰場,猇亭區匯聚了綠色化工、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全區產業工人規模近3萬人。
目前,猇亭區正以村居(社區)為單位,按需建設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實現轄區文體陣地全覆蓋,實施假期體育公益培訓、有氧操進社區、廠BA、社團展演等活動,營造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
老菜場里飄出咖啡香
夷陵老街“逆生長”
引來年輕創業者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鄭嵐
通訊員 袁平 岳黎 魯劍楠
橙紅碰撞的潮流配色、現烤糕點的焦香、手沖咖啡的醇厚在空氣中交織……11月10日一大早,宜昌市夷陵區夷陵三巷人聲鼎沸。
商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網紅攤點前,舉著自拍桿的年輕人正對著頭頂的油紙傘尋找最佳角度。
“以前總覺得這里是菜市場,沒想到我會約朋友來打卡!”“90后”市民陳琳從西陵區坐100路公汽到站下車,手機快門就沒停過。這條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巷,如今日均客流量突破3萬人次,青年群體占比明顯提升。
“外墻飛線、道路狹窄,消防隱患突出,環境不好,年輕人根本不愿來。”提起過去,四星苑老住戶桂光權記憶猶新。老巷內“擠著”商戶236家,一大半是傳統菜攤。
2023年,夷陵區啟動夷陵三巷片區更新改造。
“老街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如何在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時,留住它的獨特符號,一直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夷陵區住建局負責人宋成梓介紹,工作人員通過“線下座談+線上問卷”收集1714條建議,梳理出違建占道、停車難等8類22項問題,并一一回應。
“沒想到,改造期間生意基本沒停!”商戶付祖明在這里經營云陽黃牛肉鋪已有12年。他見證了施工人員的“繡花功夫”:白天正常營業,立面改造、店招更換全部夜間進行;門面地下管網改造三天就完工了,連店招設計都給了好幾套備選方案。
經歷“不歇業”式的改造,三巷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的老街,彩色燈籠與油紙傘裝點街巷,“搞么兒”“稱旺點兒”等方言被寫在寬敞的街道上,年代感與文藝風撲面而來。通過“三拆三改”,6條消防通道全面打通,閑置地塊變身擁有998個車位的智能停車場。“現在停車方便了,樓頂不漏了,空地還添了健身器材!”桂光權喜笑顏開。
與此同時,業態升級正讓老街“逆生長”:“3度”咖啡屋飄著拿鐵香,曾妹妹現烤糕點店前排起長龍,32歲的雷炎在這里開店賣起了夷陵傳統美食“魚糕”,返鄉創業人員唐春麗開啟了二次創業……
老街里,不僅年輕創業者越來越多,還創新成立全市首個街區“小個專”黨支部,236家商戶攜手自治,形成“黨建引領+商戶自治+市場運作”的良性循環。
“目前,夷陵三巷片區已完成15個老舊小區改造,涉及35棟居民樓,下一步,夷陵區還將采用‘共建共享’方式投資約7000萬元,持續推進鄰聚里、鄰里中心、中行倉庫改造。”宋成梓說,隨著供銷社供應鏈、老年俱樂部、重點小學等優質資源入駐,片區將實現“住吃游購娛醫養”11項全齡服務。
“這里藏著老味道,更有時尚范!”陳琳和朋友商定,周末再來一次老街之約。
“三線”老廠房
重燃煙火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凱
通訊員 熊向華
對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勾勒出城市天際線;上游,胭脂壩的江面在光影下波光粼粼;轉頭,執笏山的峰巒一覽無余。
11月12日下午,位于宜昌市點軍區艾家鎮的西江月民宿內,超大的臨江露臺座無虛席,市民們三三兩兩圍坐,邊飲茶邊賞景。
“真是個寶藏地兒!看江看山看高樓,有吃有喝有得玩。”專門從市區來打卡的小汪,和姐妹們忙著變換角度、不停出片。
來自夷陵的關女士,上午隨著22人的登山團隊剛游完萬金山,下午來到這里小憩,并點了新鮮出爐的窯烤面包:“以前爬完山就回去了,現在能玩上一整天。”
誰能想到,就在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廢的老廠房。
艾家鎮緊靠長江,是點軍區的“東大門”,羅鏡灘碼頭停運前,這里曾是大江南北水運要道。
“三線建設時期,這里建了不少倉庫和廠房。”艾家鎮黨建辦主任胡杰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這片離碼頭僅百余米的老廠房,建于上世紀60年代,歷經多家單位后,最后被劃轉至糧食系統。
隨著宜昌城區過江通道的陸續建成,廠房交通優勢不再,2000年后開始閑置,逐漸成了雜草地。
坐擁一線江景,本應是顆“明珠”,卻成為集鎮上的一塊“傷疤”。2022年初,艾家鎮開始與所屬企業協商,一起想辦法改變現狀。
數十年過去,地塊有了新的價值,但并不符合企業主營方向,只能再找經營主體。“價值用市場體現,運營由鎮里招商,收益歸企業所有。”艾家鎮與企業達成一致,倉庫開始對外出租。
很快,這一信息被打算做民宿、餐飲的王麗得知。
“我和朋友都是一眼相中,想做的事情終于有了理想之地。”王麗告訴記者,她和朋友決定聯手改造這里,并共用“塵外”名字:“想給大家一個享受寧靜、感受江南煙火氣的地方。”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老廠”煥然一新,5000多平方米的一線濱江廣場免費開放。塵外·胭脂畔主打高端江景私房菜,王麗的塵外·西江月則融合了民宿和宜昌特色菜品。
為了給客人提供更多選擇,西江月還建起了書吧,并將公共空間打造成團建場地。今年9月,七里村的窯烤面包也搬進了這里。主理人彭芙蓉告訴記者:“一天烤300個面包,經常下午3點就賣光了,周末供應量還得翻番。”
“以前路上看不到什么車,現在停得是滿滿當當,充電樁也有了。”胡杰指著新鋪的柏油馬路告訴記者,為了讓游客體驗更好、待得更久,去年2月艾家鎮啟動“擦亮小城鎮”項目,讓鎮容鎮貌大幅提升——先后改造108棟建筑的外立面,新增夜景照明建筑15棟,更新集鎮人行道,還新增了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分類站點等。
在“塵外”示范帶動下,鎮上其他餐飲、民宿也相繼開業或升級。加上“宜哈頓”“鼓浪嶼”“十里花海”等網紅景點陸續出圈,艾家集鎮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傍晚時分,面包烤爐窯溫還在,西江月廚房的灶火已燒旺。
江對岸的第一高樓“宜昌之星”漸漸亮起,江南的煙火氣遙相呼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