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維
湖北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萬古江河的浸潤孕育,使這里成為長江文明形成的關樞之地、長江文化的集中涵養之地。當前,湖北正聚力打造長江文化高地,要堅持守正創新,講好新時代長江文化故事,擦亮長江文化的金色名片,更好地把湖北“這本厚重的書”展現在世人面前。
筑牢長江文化高地之基
打造長江文化高地需要立足湖北獨特的歷史文化稟賦,系統梳理、深入挖掘其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的核心價值,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堅實支撐。
強化史前文明探源研究,確立長江中游文明源頭地位。進一步加強對建始直立人、鄖縣人等早期人類遺址的考古發掘與多學科交叉研究,系統闡釋城背溪、大溪、屈家嶺、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序列的發展脈絡,深入探究長江中游復雜社會的形成機制、早期國家形態及其與黃河流域的互動關系。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動相關研究與遺址群整體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支持項目,鼓勵具備條件的遺址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支持建設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研究中心,全面彰顯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源頭性貢獻。
重塑楚文化精神標識,構建新時代荊楚文化話語體系。系統梳理楚文化的精神內核,如“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一鳴驚人”的進取意識、“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的開放胸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求索品格,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加強對屈原文學、曾侯乙編鐘禮樂、楚式漆器、絲綢帛畫等文化瑰寶的學術整理與創意轉化,推動設立楚文化傳承創新實驗室,開發具有現代審美與國際表達的楚文化IP。支持高校、研究機構建設楚文化數據庫和數字典藏平臺,為全球學者提供研究支撐。
發揮歷史樞紐的文化價值,貫通古今長江敘事主線。深入挖掘赤壁之戰、萬里茶道、漢口開埠、張之洞新政、武昌首義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文化內涵,將其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點內容。系統整合辛亥革命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大別山紅色遺址等資源,打造“紅色長江”教育矩陣。同時,重視近代工業遺產如漢陽鐵廠、京漢鐵路遺址的保護利用,講好中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的“湖北故事”,構建一條從史前文明到現代變革、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完整長江文化敘事鏈。
塑造長江文化騰飛之翼
打造長江文化高地不能停留于靜態保護,而應以創新為引擎,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轉化,實現“活起來”“火起來”“強起來”。
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文化展示體系。高標準建設長江國家博物館,同步提升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場館的策展能力、科技應用與公共服務水平,形成“國家引領、區域協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集群。系統推進盤龍城、楚紀南故城、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等大遺址保護利用,建設一批集考古研究、遺址展示、公眾教育、生態休閑于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將三峽工程、丹江口南水北調水源地等重大水利工程轉化為水利文明教育基地與文化體驗地標。在武漢、宜昌、荊州等沿江城市規劃建設濱江文化長廊、主題公園和公共藝術空間,讓長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與市民生活。
推動文化與多業態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消費場景。整合沿江文物古跡、自然景觀與非遺項目,精心設計“長江文明溯源之旅”“荊楚非遺匠心之旅”“紅色長江研學之旅”“生態長江康養之旅”等主題線路,實現串珠成鏈、連線成片。大力發展夜游長江、沉浸式劇場、數字藝術展、文化市集等新業態,支持在知音號、兩江四岸等載體開發常態化長江文化演藝項目。鼓勵文創企業開發編鐘、漆器、楚繡等元素的時尚消費品,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繼續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季、楚文化節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延伸產業鏈,激活文化消費潛力。
擁抱數字賦能,打造智慧文化傳播新生態。運用遙感、GIS、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建立覆蓋全省的長江文物資源“一張圖”數據庫與動態監測預警平臺。推廣工業CT、三維激光掃描、AI建模等技術在文物無損檢測與數字復原中的應用,支持湖北省博物館等機構建設高精度數字文物庫。大力發展“云展覽”“云課堂”“云研學”,通過VR/AR、AI數字人、光子芯片透明屏等前沿技術,打造可交互、可沉浸、可分享的線上文化空間。鼓勵開發長江文化主題的數字藏品、游戲、短視頻等內容產品,推動荊楚文化在Z世代中的傳播與認同。
拓展長江文化價值之維
打造長江文化高地不僅是湖北的文化戰略,更應服務國家大局,在區域協調、生態文明與文明互鑒中展現湖北作為。
引領長江文化帶協同發展,助力區域一體化進程。主動發揮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作用,牽頭建立長江中游文化協同發展聯盟,聯合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共建長江文化遺產聯合保護機制、文旅市場一體化運營平臺和文化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推動長江文明主題旅游線路跨省聯動,實現門票互惠、信息互通、服務互聯。通過文化認同凝聚發展共識,以文化軟實力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踐行生態優先的文化傳承路徑,厚植綠色文明根基。將“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貫穿文化高地建設全過程,深入挖掘大禹治水、荊江分洪、江湖連通等歷史中的生態智慧,弘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傳統理念。統籌推進長江岸線整治、濕地生態修復與文化景觀重塑,建設一批集生態保護、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體的長江生態文化公園。依托博物館、圖書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載體,常態化開展長江生態保護主題展陳與公眾教育,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貢獻大河文明保護的中國方案,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系統總結湖北在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協同修復、數字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湖北經驗”。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博物館合作以及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平臺,推動編鐘禮樂海外巡演、楚式漆器國際展覽、長江主題紀錄片全球展映。支持高校與國際機構合作開展長江文明比較研究,舉辦大河文明對話論壇,向世界講好長江保護與文明賡續的中國故事,構建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全球敘事。
(作者單位:武漢市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