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恩施州鶴峰縣紀委監委工作人員來到縣融媒體中心,對黨風廉政建設相關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必要的督導檢查。該單位相關負責人夏琴按照慣例拿出準備好的資料,讓工作人員檢查。
“今天我們主要是想通過聊天的方式來了解情況。”檢查人員將資料放到一旁,與夏琴就相關問題進行訪談,隨后,一一到相關部門現場了解情況。
“這次檢查,居然不看資料!”檢查完后,夏琴感受到此次檢查的不一樣。這種不一樣,正是該縣強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的一個縮影——
問題——對學習教育虛于應付,將工作規程置之不顧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貽誤工作、腐化干部、勞民傷財,不僅害人害己,更誤黨誤國。
“認為只要把業務做好就行了,對黨紀國法的學習都是流于形式,才導致現在這個后果。”談起學習,鶴峰縣監察體制改革后被采取留置措施的第一人——縣扶貧開發辦原黨組書記方某懺悔道,自己平時對學習虛于應付,最終導致自己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形式主義害死人”的切膚之痛,在方某的身上得到生動地印證。
對待學習虛于應付,極易助長思想墮落、弄虛作假,久而久之,對規章制度也會置之不顧。
“以前我對納入流程沒有足夠重視,學習不深入,所以才犯下這個錯誤。”該縣太平鎮某村干部楊某未按規定流程,直接將貧困戶胡某納入易遷戶中,面對檢查,則搞變通、補記錄,想僥幸蒙混過關。
最終筆跡的粗細和新舊露出破綻,楊某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一個個慘痛典型的案例,無不揭露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堤潰蟻穴的極大危害。
整治——“點穴式”巡察、檢查,讓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無處遁形
自去年以來,鶴峰縣率先開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整治行動,全縣共精簡合并400余個微信、QQ工作群,引起人民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湖北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關注。
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不僅要全盤皆動,更要精準把脈,方能“診”出真問題。
“縣水利局丁某在學習《監察法》的心得體會上有‘作為一線紀檢監察干部’字句……”
“縣工商局黨支部副書記劉某兩個月的‘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發言稿內容幾乎一致……”
在第五輪巡察問題反饋時,現場曝光一批照抄照搬文稿材料的典型形式主義問題,令在場相關人員臉紅汗冒、如坐針氈。
第五輪巡察發現“述職述廉報告、心得體會、黨課發言材料”等各類文稿材料照抄照搬“剪刀手”問題16個,處理5人,還要求被巡察單位不僅要立行立改,更要舉一反三,深層次剖析問題。
“點穴式”巡察、檢查,讓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暴露無遺,無處遁形。
4月,鶴峰縣紀委還對全縣臨時機構抽調人員參加政治學習的情況開展專項監督檢查,發現臨時機構抽調的部分黨員干部黨內政治生活流于形式,處理12人。
5月,開展清明節專項監督檢查,發現民主生活會材料雷同、無整改措施等問題13個,處理14人。
明責——制定措施明責任,決不可“按下葫蘆浮起瓢”
“不得簡單以學習次數和筆記多少等作為衡量學習成效的標準。”
“不得工作剛安排,就開展督查監察、上報總結材料、進行考核考評。”
“大會發言不得超過3人,每人發言不得超過8分鐘。”
……
鶴峰縣聚焦“三減”“三查”“三改”,印發《鶴峰縣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若干措施責任清單》,列出21項工作清單,并明確了牽頭單位、責任單位和時限要求。
據鶴峰縣某基層干部介紹,以往年終考核,總會給人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其辦公室有5個考核項,每項還被分為10余大項,幾十個小項,幾乎都得提供照片、記錄等佐證材料。
“迎檢前半個月,個個辦公室的同事都得扎根在辦公室。”談起年底迎檢,該干部打趣道,每年年底迎檢,整理打印出來的資料有15本近3000頁,辦公室的打印機都得跟著“遭殃”,為此不得不自學如何更換耗材。
為破除年底考核中的形式主義問題,該縣明確規定了考核項目,鄉鎮的考核項目同比減少69%,縣直單位的考核項目同比減少50%。
“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有可行的制度保障,堵住問題根源,決不能‘按下葫蘆浮起瓢’。”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變化——環境持續優化,作風更優良,干群更密切
去年11月的一個深夜,鶴峰齊云春茶業總經理黃某看著手上剛辦好的不動產權證書,讓他感慨萬千,4年漫漫辦證路終于畫上句號。
去年以來,由鶴峰縣紀委監委牽頭,組織調研專班,整治營商環境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聚力突破企業“辦證難”。
齊云春茶葉、陽光農業、龍豪茶葉等22家公司順利取得不動產權證書。
在營商環境持續好轉的同時,干部工作效率也同樣在提高。
“您反應的問題,今天我們將情況向您當面進行反饋。”4月4日上午,距離鶴峰縣城115公里的鐵爐白族鄉紀委書記李貴店準時到信訪舉報人李某家赴約。
這次能準時赴約,得益于該縣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推行“多會合一”的工作成效。
4月3日,李貴店在縣紀委監委參加州級視頻會議后,隨即參加掃黑除惡、信訪、宣傳、審理等多個專題會。通過“多會套開”形式集中召開,為李貴店騰出第二天的時間準時赴約。
鶴峰縣紀委監委調研發現,全縣會議、發文數量整體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0%,檢查考核下降約60%,會議時長較去年有大幅縮短。
(通訊員 陳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