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張依 通訊員 任群)“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曾幾何時,這種頭臉似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驢的神奇物種從繁盛走向滅絕。現如今,在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鵝洲,成群的麋鹿在晨曦的薄霧中穿過樹林,腳蹄橫踏濕地淺灘,覓食嬉戲。


9月25日,由湖北省林業局與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重回長江的麋鹿》大型紀錄片,以照片影像展覽的形式落地楚天都市 · 春水行云。紀錄片總策劃、畫冊《長江麋鹿》攝影、湖北廣播電視臺原總編輯雷剛來到現場,漫談影像幕后故事。
麋鹿與長江:一場物種回歸之路

大約300萬年前,麋鹿就在長江中下游濕地繁衍生息。從繁盛到滅絕,從重生到再繁盛,短短30年間,石首長江天鵝洲已成為全球最大野生麋鹿種群的棲息地,這不僅是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重煥生機的故事,更是麋鹿與長江,人類與自然的故事。
1991年,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30年間,石首麋鹿從最初引進的64頭發展到2500余頭,形成了核心區、江南三合垸、小河楊波坦及湖南洞庭湖4個種群分布區,遍布長江荊江河段兩省九縣(市),且全部實現了自然繁衍,恢復了野生習性。麋鹿重回繁盛,持續有效的保護也使更多的物種受益。
麋鹿情緣:用自然精神打開情感通道


據悉,紀錄片《重回長江的麋鹿》歷時4年拍攝,記錄麋鹿“滅絕——重生——繁盛”的發展歷程。該片以個體故事為敘事線索,以種群命運為歷史背景,從近代到現代,講述了麋鹿重回長江故地的種族復興過程。在這樣一部記錄麋鹿的偉大史詩巨著中,人們能看到湖北與全國、全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動人故事。
在長達4年的時間里,雷剛一頭扎進石首天鵝洲濕地這片神奇的土地,在呦呦鹿鳴聲中,用影像捕捉麋鹿的覓食、群居、求偶、家庭等,盡力展現它們趣味生動的習性,為原本枯燥的日常賦予人類角色與情感。以自然精神和對自然的熱愛,在拍攝過程中把愛的感情和思想灌注到作品中去。
攝影展現場,主創人雷剛分享了自己與麋鹿的不解情緣。雷剛表示,麋鹿有很多奇特之處:它們長相奇特,角似鹿、臉似馬、蹄似牛、尾似驢,俗稱“四不像”;習性奇特,喜食草,不食腥,善游泳,喜泥濘,腸道長百米體重達二三百公斤;繁衍習性奇特,五六月發情期時雄鹿圈群,少則幾只,多則幾十只、上百只,為了爭奪雌鹿打斗拼殺,俗稱“鹿王爭霸”,比西班牙斗牛更精彩。多年拍攝麋鹿,雷剛對麋鹿逐步了解,逐步摸索,在觀察麋鹿行為、社會結構的同時,深入了研究麋鹿與生存環境、與人的關系。“保護必須是系統性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人與自然只有和諧相處,才能永續共存。”雷剛這樣說到。
楊春湖濕地公園:人與自然共融共生

據了解,本次麋鹿攝影展還是《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重磅先導活動。2022年11月21日—29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將在湖北武漢舉辦。武漢作為國內首個舉辦地,國際濕地城市的顯著地位可見一斑。
《濕地公約》主要關注遷徙水鳥和水禽棲息地的保護,楊春湖濕地公園自2013年開始水生態治理工作,現已成為白胸翡翠、黑臉噪鹛約13種珍稀鳥類,香蒲、二喬玉蘭等17種水生植物的生活家園。楚天都市·春水行云項目,就坐落于武漢楊春湖高鐵商務區核心楊春湖濕地公園內,一邊是鮮活歡鳴、悠然覓食的水鳥,一面是急速迸發的國際化鋼軌,盡享城市里的濕地森氧秘境生活。
當都市親水生活從此有了范本,一座自然與人文的區域活力綠心正在真實兌現,一處新興的自然人文地標正驅動著楊春湖煥發無限生機,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都市綠心”正在絢麗蝶變。藍天倒映碧波、水鳥逐浪嬉戲、家人踱步岸邊,一種更親密的都市濕地宜居生活已然到來。
據悉,本次麋鹿攝影藝術展由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洪山區園林局主辦,武漢市楊春湖城市濕地公園、楚天都市·春水行云共同承辦,旨在以野生動物影展的形式,對話自然濕地與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
復得返自然,麋鹿不迷路。從長江石首濕地秘境,到武漢城心楊春湖濕地公園,從千湖之省自然保護的執守,到城市濕地與生態環境的深入對話,當影像跨越時空,麋鹿重回長江的故事仍在繼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