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繁華新成都。﹙星球研究所供圖﹚

圖為:成都新經濟展廳中的智慧醫療應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墨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墨通訊員王佳畔
編者按
近年來,互聯網及數字經濟席卷全球,“互聯網+”正在交通、工業、教育、醫療、消費等各個領域,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些產業格局甚至被重構。
為給新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環境,武漢東湖高新區光谷“互聯網+”辦公室,聯合湖北日報全媒體面向全國發起政策眾籌,通過“籌智”為新經濟賦能。
眾籌期間,本報報道組奔赴深圳、成都等創新型城市,探索有哪些新經濟政策,值得湖北及光谷吸納借鑒。隨后還將深入走訪光谷10余家代表性互聯網企業,傾聽和了解相關政策需求。
根據企業走訪及異地考察反饋,光谷將廣泛吸取各方對光谷“互聯網+”及新經濟的發展建議,最終形成政策出臺。
9年前,《南方日報》一篇長篇通訊《可怕的成都》,掀開各地對成都發展經驗的關注。
能讓改革開放的前沿省份廣東感到“可怕”,自然不是因為滿大街的火鍋店和麻將館。這個在中國城市分工中,原本靠一只大熊貓就能聞名世界、活得巴適又安逸的地方,卻在一次次自我改革與創新領跑中,演活了川劇“變臉”。
2018年,成都GDP達1.53萬億元,全國第八。武漢GDP為1.48萬億元,全國第九。
這樣的排名持續幾年。兩座城市,惺惺相惜又互為對手,從“二線”一路競跑到“新一線”。
《可怕的成都》一文中稱:制度創新已成成都官場風氣。為官一任,在制度創新上有沒有做出什么成績,在全國叫得響的制度創新有多少,成為成都官員晉升的條件之一。
這種“風氣”,成就了新成都。
2017年11月,成都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提出,成都要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建成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為此,該市將構建“七大應用場景”,為新經濟發展提供市場沃土。
今年1月,“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成立。
5月28日,在這個全國首創的新機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與光谷“互聯網+”辦公室,帶著對制度創新、政策制定、場景經濟、失敗容錯等新經濟發展思考,與成都進行了一場創新對話。
1“這是一個在別的城市看不到的部門”——“新經濟委”背后的成都路徑
“美團,你說它是什么企業?誰來管?電子商務?食藥監?商務局?科技創新局?還有京東,光是電商平臺嗎?它還搞農業!小米、百度、阿里,全是這種類型。”
當被問到成都為何組建新經濟委,該委大數據處相關負責人劉海波脫口而出:“為了讓新經濟企業找到婆家。”
“這是一個在別的城市看不到的部門。”ETCP集團董事長譚龍感慨,“我跟他們談,談得很好,哪些事情誰來做,很快就安排下去,和京東、科大訊飛合作的內容,能想到的全部放進去。”
在這群新經濟的“操盤手”看來,新經濟有4個顯著特征: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長。當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企業常常會遭遇“九龍治水”、政出多門,感到無所適從。“有了新經濟委,我們就可以跨界管理。”
不沿江,不靠海,地處西部,蜀道盤桓。
成都很清楚,要搶占新一輪城市競爭的制高點,彎道超車已經不夠,必須直線競速。
當全國一二線城市都在涌向新經濟風口,成都已經從機構改革這個“根”上,率先實現了突破。
“障礙肯定是有的,因為那時候大家對新經濟的認知層次不一樣,爭議在所難免。加上市級部門的局級編制是固定的,要新設一個正局級單位,勢必會對其他單位帶來影響。”另一負責人稱,但如果不從體制機制上下手,很多政策、想法和目標,最終將在各部門之間空轉。
2017年,成都組建新經濟處。2019年1月16日,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成為成都市政府工作部門。
新經濟委的20多名工作人員,全部從該市城鄉統籌委、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等四部門抽調組成。下設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
新機構成立后,成都隨即出臺《關于營造新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意見》,作為該市引領培育新經濟的最高“作戰指揮圖”。據稱,“作戰圖”廣泛征求了社會各界意見,正式出臺前曾易稿40余次。
在這份《意見》中,發展新經濟的“成都路徑”非常明確:聚焦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等六大形態,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同時,圍繞實體經濟、智慧城市、創新創業、消費提檔升級、綠色低碳、人力資本協同、現代供應鏈,打造七大應用場景。
在隨后的多處走訪中,我們發現,“六大形態”與“七大場景”,貫穿了整個成都新經濟發展的始終。
2給優惠不如給機會,政府“配菜”不如企業“點菜”——“城市機會清單”撬動了哪些機會
5月27日晚10點,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一行人剛出候機大廳,就迎面看到了一塊醒目的指引牌——“網約車停車場前行240米”。
從“社會車輛停車場”到“網約車停車場”,不僅僅是兩塊招牌的問題,更表達了一座城市對網約車等新經濟的擁抱姿態,并且不遺余力地構建場景。
今年3月26日,成都在全國范圍內首發“城市機會清單”,指向實體經濟、公園城市、創新創業等10個應用場景,涉及7大類、450條供需信息,基本涵蓋生產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各個方面。
成都新經濟委產業處負責人楊泉說,傳統產業的市場是相對固定的,企業最需要的是要素資源,如土地、資金、財稅優惠等。而新經濟的市場是未知的、不成熟的,首先需要的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得以落地的市場,也就是應用場景。
“以共享停車場景為例,我們通過走訪調研和大數據分析發現,城區有大量閑置的車位,而一些市民又沒有車位停車,供需信息不對稱,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加劇了城區道路擁堵。”他說,成都隨后出臺政策,支持企業開展“互聯網+停車”示范應用,推動共享停車場景落地。目前,該試點已吸引240余個小區的1.3萬多個車位參與,日均解決停放1100余車次。閑置車位得到利用,停車難題得以緩解。
一紙清單,成為成都探索新經濟發展、推進場景落地的又一制度創新。一個個場景,將逐漸成為新經濟成長爆發的原點。
政府“配菜”不如企業“點菜”。基于場景導向,整個城市的決策思路變了。
以往,發布政策或培育產業,都是政府配什么菜,企業吃什么菜,城市建設也多是單個項目的碎片化招標。現在,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扶持,讓企業提出來。政府和市場有哪些機會,企業在機會清單上一目了然。
比如建設BRT,政府直接發布一個出行場景,把需求清單整合成一整套解決方案,新能源企業也好,導航企業也好,建設企業也好,都可以報名參與競爭。
“給優惠不如給機會,只要機會成熟,這份清單就會一直發布下去,讓成都成為一個遍地都是機會、隨時充滿機遇的新經濟機會之城。”
3行政處罰“三張清單”推進包容審慎柔性執法——寬容失敗中孕育偉大創新
今年4月,為全面提升國際化營商環境,成都出臺行政處罰“三張清單”,推進對新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實施包容、審慎、柔性執法。
三張清單分別為:不予處罰事項清單、減輕處罰事項清單、從輕處罰事項清單。
成都市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求:除國家安全、公共安全、食品藥品安全、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安全生產、生態環境、污染防治以及關系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等領域外,對一般投資經營行為,要大力推進包容審慎柔性執法。
成都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成都各區(市)縣人民政府,以及市政府各部門,均收到了這份重要文件。
成都說——
對企業設置合理“觀察期”,對那些未知大于已知的產業和業態的發展,采取包容態度,只要不觸碰安全底線,便給予一定合理“觀察期”,進行適度、有效監管。
設置必要“過渡期”,對需要達標整改的企業,要給予必要“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
采取預警提示,幫助執法對象特別是企業及時糾錯改正,對非因主觀故意的過錯行為,在社會商譽、資格認定、優惠政策享受等方面不受影響,確保企業不因小過失而貽誤大發展。
實施容缺執法,在法定范圍內給予執法相對人自我糾錯的空間,在違法情形輕微的情形下,可以依法不罰款、不扣證、只糾正。
實行守信激勵,推行信用監管,對誠信守法的經營者,在政府采購、財政補助、授予榮譽稱號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激勵,讓誠信守法者處處受益、一路暢通。
近年來,許多地方都在學硅谷,對于硅谷創新長盛不衰的奧秘,《硅谷百年史》一書中揭示有三大原因:斯坦福大學的密集智力資源,風投的金融支撐,再就是“寬容失敗”的文化。
新經濟的發展道阻且長。《人民日報》曾經發表評論文章稱:最好的支持是容錯。這是成都的承諾,也是光谷的精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