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屈原廣場近萬人包粽子盛況。周星亮 攝

8分鐘挑戰“最多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見習記者 徐麗花 攝

青翠粽葉卷好,放入潔白糯米,放入紅棗包粽,這是秭歸常見的清水粽包法。見習記者 徐麗花 攝

參賽者展示8分鐘包好的粽子。喬能淼 攝

吉尼斯全球副總裁馬克先生頒發證書,湖北子歸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尚朝上臺接受證書。喬能淼 攝

秭歸民歌表演,集地方特色和流行元素于一體。見習記者 徐麗花 攝

歌舞喜迎四方賓客來。見習記者 徐麗花 攝

歌舞演繹端午習俗,傳承文化遺產。見習記者 徐麗花 攝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見習記者徐麗花 通訊員周華山 向紅梅)6月3日上午,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內,近萬名群眾聚集于屈原廣場,在大壩平湖之畔挑戰“最多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上午8:26,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宣布挑戰開始,9478名選手在190位現場監督人員的見證下,開啟了8分鐘挑戰之旅。
“綠葉素榮……青黃雜糅……”屈原名篇《橘頌》中的詞,就是對包粽現場形象的描述。參與挑戰的選手們統一身著綠色丅恤、頭戴橙色帽子,將秭歸特產——臍橙的色彩元素穿在身上,手中青綠的粽葉、純白的糯米,鮮紅的大棗,卷葉、放米、包緊、扎線,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現場挑戰者年齡最大的70余歲,最小的年僅5歲。
“潔白的糯米,象征屈原剛直不阿的品行;一顆紅棗,象征屈原愛國愛民的一顆紅心;有棱有角的外形,是屈原棱角分明的個性。”帶著學生來參加挑戰活動的秭歸縣第一實驗中學教師吳玉萍一邊包著粽子一邊為學生講解秭歸端午粽中的屈原文化,包粽子挑戰賽場成了孩子們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課堂。
本次集體包粽子活動共使用4000斤糯米、40000片粽葉、1200斤橙醬,成功包好16400多個系著五彩絲線,獨具風情與風味的“臍橙粽”。
粽子是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符號之一,因紀念屈原而興的端午習俗在秭歸流傳至今己有近2000年歷史。詩人陸游作品《歸州重五》中“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描述了南宋時期秭歸端午節盛況。包粽子、戴香包、掛艾蒿、劃龍舟等流傳千年的端午習俗如今已成為全國人民喜迎端午的共同方式,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早已飛出國門,走向世界。本次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活動是傳統端午習俗的延續和創新,意在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釋放文化活力,壯大文化產業。”秭歸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勇介紹,每年許多中外游客涌向秭歸,在這里了解屈原文化,體驗端午習俗。
秭歸縣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入選“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包粽子等端午習俗成為主要研學課程。秭歸屈姑公司開發的“我哥回·感恩粽”“香草美人”系列臍橙粽產品,將屈原文化、端午文化與柑橘文化融合,成功打入國內國際市場,用文化創意提升了產品內涵和價值。
秭歸縣委書記盧輝說:“端午文化在秭歸千百年來薪火相傳,端午習俗己成為人民愛國情感的集體表達。秭歸縣委、縣政府為廣大人民群眾搭建文化傳承的平臺,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延續文化根脈,留住歷史記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