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一帶一路”倡議為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圖為:香港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簽訂自由貿易協議。

圖為:香港內地深化合作,全力推進大灣區建設。

圖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

圖為:港珠澳大橋。

圖為:蓮塘/香園圍口岸。

圖為:一家全球性干細胞生物科技公司在科學園的實驗室,研制出全球首個“立體人類迷你心臟”。

圖為:香港科技園公司的創業培育計劃,為科技初創公司提供支援。

圖為:律政司合辦有關國際仲裁的紐約公約60周年香港論壇。

圖為:香港市區與郊野僅咫尺之遙。

圖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圖為:巴塞爾藝術博覽。

圖為: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
獨特優勢為香港開拓無限機遇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成為聯系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系人”,機遇處處。
香港擁有世界級金融基建、公平的營商環境、低稅率、獨立的監管機制、健全的法律制度、穩定的貨幣、強大的國際網絡、自由流通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的專業人才。
回歸22年來,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日趨緊密。內地與香港于2003年簽署《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促進兩地經貿合作和發展,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豐富和充實此安排的內容。隨著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香港充分發揮無可替代的優勢,既是國際連通內地的門戶,也是內地和全球接軌的橋梁。
香港亦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合作,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促進和保護投資協議及民航運輸協議等,大力開拓新興市場,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外向型的國際城市之一的地位。
國家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亦為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此外,香港將繼續發揮國際都會的優勢,開拓“一帶一路”的新市場,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資產管理中心和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和“超級聯系人”的作用。
金融方面,香港自2004年成為第一個開展人民幣業務的離岸市場,迄今已發展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除了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香港還提供多元化的離岸人民幣產品。
此外,滬港通和深港通加強香港與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的合作。加上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有助內地資本項目逐步開放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而債券通亦便利投資者參與債券市場及優化債券市場基礎設施聯系,促進兩地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注:債券通的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開通,未來將適時擴展至南向通。)
專業服務也一向是香港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其中法律、爭議解決、會計、建筑工程及醫療服務優勢尤其突出,擁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豐富的國際網絡和管理經驗,亦熟悉國情及內地市場。
香港內地深化合作全力推進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底總人口約7000萬。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改革開放具有重要意義。目標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充分發揮三地綜合優勢,促成區內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
2017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為大灣區建設制定了合作目標和原則,同時也確立了合作的重點領域。國家相關部委和三地政府一直以創新開放的思維尋求政策突破,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加上“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在大灣區建設中擔當重要角色,一方面促進和支持區內經濟發展,提升大灣區在國家雙向發展中的角色和功能,同時便利香港優勢產業在大灣區的發展,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任主席、成員包括所有司局長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全面統籌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事宜;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也將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并委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落實有關工作。重點包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便利香港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以及通過政策創新突破,出臺更多有利于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和生活的措施,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加強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人員、貨物、資金和信息的流通。
國家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大灣區建設邁上新臺階。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區會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而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為香港社會各界,特別是年輕人帶來發展新機遇。
互聯互通的基礎建設推動兩地經濟發展
香港和內地關系密切,往來交通網絡發達,口岸設備完善,交流頻繁。香港的陸路口岸包括羅湖、落馬洲支線、紅磡、深圳灣、落馬洲(皇崗)、沙頭角、文錦渡、高鐵西九龍站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出入境人流近年節節上升。2018年,單是經陸路口岸往返內地出入境人次已超過23500萬人,即每日超過64萬人次。隨著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口岸三項重大跨境基建陸續開通,加上聯系珠江口兩岸交通基建,如虎門二橋和深中通道等的建設,將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并為吸引海內外人才到大灣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高鐵香港段,以及即將落成的蓮塘/香園圍口岸,也將會大大提升香港口岸對跨境旅客不斷增加的應對能力。
發展創新科技創造美好將來
香港特區政府正全方位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制訂藍圖發展“智慧城市”,為創新科技行業帶來新機遇,并計劃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建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吸引世界頂尖科研機構及企業進駐。
香港在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全方位推動創新科技發展。
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知識產權保障制度完善,成立公司手續簡便,且與深圳市為鄰,有助初創企業進行研發及生產原型。
近年世界頂級院校分支相繼落戶香港,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中國科學院的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此外,為發展“智慧城市”,香港正制訂藍圖以及目前至2030年的短、中、長期措施,利用創新及科技改善市民的生活和環境;并推行“再工業化”,重點發展生物科技、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產業,為創新科技行業帶來新機遇。
金融科技亦嶄露勢頭,數碼港推出了Smart-Space金融科技專區和專屬培育計劃,培育新一代金融科技企業和專才。特區政府也舉辦大型金融科技活動,吸引各地金融科技初創企業、投資者和研發機構落戶香港,并提供協助。香港金融管理局也推出了監管沙盒,鼓勵銀行推出新金融科技產品。世界第三大金融科技公司Finastra在香港數碼港設立卓越未來銀行中心,以科技推動銀行業數碼化。
為了進一步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特區政府預留了500億港元,聚焦支援發展四大優勢范疇,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另為鼓勵研發,特區政府建議為企業在香港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的稅務扣減,即企業符合資格的首二百萬港元研發開支可獲百分之三百稅務扣減,余額亦可獲百分之二百扣減,金額不設上限。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吸引高技術人才及優秀人才到港工作或定居,并推出了“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人才入境計劃,以吸引內地優秀人才和專業人才到港工作或定居,從而滿足香港對人才的需求,提高香港的競爭力。特區政府在2018年中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務求快速處理輸入海外和內地科研人才的申請,以滿足香港創科業界對人才的需求。計劃以先導形式試行三年,并在首個運作年度輸入不多于1,000名科技人才。有關計劃詳情可參閱: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入境計劃簡介
善用“一國兩制”雙重優勢
建立以“促成交易,解決爭議”為本的專業法律服務平臺
香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穩健的法治基礎。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香港特區的法律制度以普通法為依歸,并由成文法作補充。多年來,律政司致力鞏固香港作為亞太區主要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律政司與不同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等,合作舉辦不同活動,推廣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形象。香港會繼續善用“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建立以“促成交易,解決爭議”為本的專業法律服務平臺。律政司同時為亞洲和其他地方的法官、法律執業者和政府官員,提供有關國際法律、司法技能和爭議解決方面的培訓。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所設的名冊及名單包括各類仲裁員。這些經驗豐富的仲裁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接受專業培訓的司法管轄區及執業范疇各異,能夠提供高質素的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及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在香港均設立辦事處或仲裁中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與香港和解中心在香港成立“內地-香港聯合調解中心”,為內地和香港提供解決跨境商業爭議的平臺。此外,《紐約公約》適用于香港,在香港作出的仲裁裁決,可在超過150個締約國執行。
特區政府與國家商務部于2017年6月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簽署《投資協議》,設立“投資爭端調解機制”,鼓勵內地投資者以香港調解服務解決因《投資協議》所產生的跨境投資爭端。香港投資者也可委任內地指定調解機構及調解員,協助解決同類爭端。此調解機制有利于推動更廣泛使用調解解決跨境爭議。雙方認可的調解機構及調解員名單已于2018年12月公布。各自適用于香港和內地指定調解機構的調解規則也于2018年12月公布并實施。此外,特區政府于2019年1月18日與最高人民法院簽署《關于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就兩地之間解決和執行民商事判決建立一套更清晰和明確的雙邊機制。在新的跨境民商事雙邊協議下,香港作為區內解決爭議和法律服務中心的地位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綠色生活締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香港面積1105平方公里,四分之三的土地為山林野澤,四成土地劃為郊野公園和特別地區。每年,逾1100萬人到郊野公園遠足、燒烤、野餐及露營。另外,香港擁有五個海岸公園及一個海岸保護區以保護本地豐富的海洋資源。
香港特區政府平均每年在郊野和市區種植逾100萬棵植物,綠化香港。同時,政府又制定一系列環保政策和措施,加強環保教育,為香港締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政府推出多項措施改善空氣質量,包括在2019年底或更早淘汰約82000輛老舊柴油商業車(現已淘汰過半)、推動使用電動車、強制遠洋輪船在港泊岸后轉用低硫燃料,以及加強與內地合作。這些措施漸見成效,過去數年空氣中的污染物(包括路邊二氧化氮和PM2.5)已減少最高約三成。
綠色建筑設計與技術,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2012年啟用的零碳天地是香港首座零碳建筑,采用80多項環保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16年啟用的T·PARK(源·區)污泥處理設施是全球最先進科技的同類型設施之一,利用焚燒污泥過程中產生的熱能發電,轉廢為能,更為其環境教育中心的水療池提供熱能,供市民免費享用。
在減廢方面,政府實施收費,成功減少使用塑料購物袋,并會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實施兩項生產者責任計劃,促進廢電器電子產品及飲品玻璃容器的循環再造。政府還在每區逐步設立“綠在區區”項目以加大對社區減廢及回收的支持力度。同時,政府提倡惜食文化,致力消減廚余。
香港: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文化樞紐
香港是亞洲文化樞紐,匯聚全球各地藝術工作者和文化機構,為這個亞洲國際都會注入創意和活力。
從傳統中國舞蹈和古典芭蕾舞到當代舞蹈和實驗劇場;從文物展覽至當代藝術,香港的文化藝術活動終年不斷,為不同口味的觀眾提供多樣化選擇。每年上演的演藝節目和藝術展覽數以千計,展示了本地和訪港藝術團體的創意活力。
自2018-2019年度起,特區政府已撥備額外資源,支持香港藝術家及團體在大灣區演出或進行其他文化交流活動。目的是要展示香港的文化藝術,同時為香港藝術家和團體提供新機遇,以及培育未來的行政人員和節目承辦人。
此外,西九文化區坐擁維港美景,占地40公頃,結合地方與傳統特色,融合國際和現代元素,是世界級的綜合文化藝術區、全球最大規模的文化項目之一,也是政府支持香港文化藝術長遠發展的重要措施。西九文化區提供多項主要文化藝術設施,戲曲中心已于2019年1月開幕;自由空間和M+視覺文化博物館將陸續落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演藝綜合劇場項目亦已動工。西九文化區定期舉辦表演、展覽和其他活動,以拓展觀眾群、推動社區參與、培育人才和促進專業發展。
本版文圖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武漢經濟貿易辦事處提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