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尹本朋吹去積灰,在青石上畫上需要雕刻的圖案

圖為孩子們在雕龍的祠堂前玩耍

圖為村前牌坊、庭院裝飾,石雕融入了村民的生活

圖為尹本朋從事雕刻30多年,一錘一鏨皆是手藝

圖為雕刻師傅們在青石板上雕刻
圖/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
文/楚天都市報記者梁傳松
尹解元是大冶市保安鎮楓林村的一個自然村。這里雖無秦磚漢瓦,亦少楚風唐韻,但走進尹解元村仿佛來到了一座詩意的古村落。這里的建筑都留下大量精美的石雕,如同回到了遠方的古村落,有著讀不盡、道不完的意韻。
有“中國民間石雕藝術之鄉”之稱的尹解元村依山傍水,因為村后的鳳凰山上青石蘊藏量大,石質層次分明,從明朝開始,這里的先人們便開山取石,吃起了石雕飯。他們憑借一錘一鏨,雕石刻文,化腐朽為神奇,石雕工藝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完善,尹解元人的石雕技藝也日臻成熟。其石頭鏨花、石頭托楔、石頭仄聯等石雕傳統產品深受各個時代用戶的喜愛。該村流傳至今的“喜鵲鬧梅”“魚躍龍門”等300多個象征五谷豐登和吉祥如意的石雕工藝及其制品令人贊不絕口。
任何平凡的石頭,只要經石雕藝人雕琢,就充滿了靈性。走進這個村,踩的是石板路,蹬的是長條石臺階,清一色的石頭門甲,連窗戶、后門也是石頭的。每家大門頂上,都嵌有一塊長方形石板,雕刻著不同圖案。“我們村里有幾百人都在做雕刻,家家戶戶都有。”今年58歲的尹本朋從事雕刻30多年了,目前他與兩個兒子在一村民的自辦石雕廠工作,父子三人每月收入近4萬元。尹本朋告訴記者,尹解元村人石雕的歷史悠久,世代相傳,他們與石頭結緣,不僅繼承了祖輩人的雕刻工藝,傳承到現在有了更大的發展,目前該村有近200人在外地從事石雕工作。
漫步在尹解元村,精美的石雕四處可見,個個栩栩如生,活龍活現。記者了解到,1986年,尹解元選送一只小石獅子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藝術節活動,榮獲民間工藝二等獎;1987年,由尹解元民間石雕藝人雕塑的武漢市東湖風景區寓言組雕《盲人摸象》《獵人爭雁》榮獲全國城市組雕優秀作品;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6月14日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尹解元的石雕藝術已走向全國,飲譽海內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