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春運路上都是返鄉的人。
而在“一帶一路”工地上的中國建設者們,夙興夜寐,矢志堅守,仍然奮戰在異國他鄉……
遠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中電國際胡布發電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裴昌龍已經有8個月沒有回家了。
裴昌龍是一名“60后”,曾在“單機甲中華”的安徽平圩發電公司工作了25年,是中電國際電力建設領域的專家,同事們都親切地叫他“老裴”。

2016年5月,老裴第一次踏上了赴巴的征程。
作為中巴經濟走廊優先實施項目,中電國際胡布燃煤電站(中電胡布)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電廠和專用煤碼頭,根據工程計劃要在2018年底實現首臺機組并網發電。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真納國際機場下飛機的一剎那,40多攝氏度的高溫和刺眼的強光還是令野外工作經驗豐富的老裴心里一驚:“這么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怎么高效組織現場施工,怎么實現工期目標?”

中電胡布項目位于阿拉伯海邊的鹽堿地上。老裴帶領工程管理團隊和施工單位進入施工現場后,面臨的是無淡水、無電源、一片荒漠砂礫的困難局面。
看到眼前的挑戰,他與同事們沒有退縮。
沒有水,就從20公里外購買淡水;
沒有電,就在50公里遠的卡拉奇市購買柴油發電機;
沒有住房,就購買集裝箱和帳篷當作臨時住房使用。

經過40多天的努力,他們解決了項目現場工作人員的基本生活問題,實現了項目“進得去,穩得住”的工作要求。
2017年3月,項目正式動工。自那時起,加班加點就成了老裴的家常便飯。他經常因為時差和手機信號差等問題,錯過了和家人的聯系。
“當初聽說我要去巴基斯坦,老婆就堅決反對,既擔心當地的治安問題,又擔心我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為了說服自家‘領導’,我沒少動心思。”每每想到自己的妻兒,老裴的心里滿是愧疚。

近兩年以來,先后共有4000多名中方員工和3000多名巴方員工一同奮戰在此。這群中國建設者們克服海外項目設備供貨不暢、施工環境惡劣、安全局勢不穩等眾多因素,高標準、高效率地完成各項施工任務,并提前3天完成預定目標,有力踐行了"沒水沒電也要建電站"的堅定決心。
據裴昌龍介紹,截至目前,第一臺機組已經并網發電,第二臺機組將在今年3月底、4月初實現并網,兩臺機組計劃于8月投入商業運行。“今年的工作重心會從試生產階段轉移到商業運營階段,工作任務仍然不輕。”
多年來,缺電是困擾巴基斯坦民生和經濟的一大難題,即使在首都伊斯蘭堡,夏天經常每天停電12小時左右。

中電胡布項目投運后,每年預計為巴基斯坦提供90億度電能,滿足約400萬家庭用電需求,極大地緩解當地能源短缺的情況。“希望有更多的巴基斯坦家庭能用上電,這是我們、作為電力建設者的愿望。”老裴說。
由于工期進展順利,今年春節,裴昌龍終于有機會回國和家人團聚。“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衷心祝福中巴經濟走廊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他滿懷期待地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