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倩周萍英通訊員陸凱
荊州艦名片
入列時間:2016年
特征性能:舷號532,是我國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4000余噸。2017年,由導彈驅逐艦長春艦、導彈護衛艦荊州艦和綜合補給艦巢湖艦組成的我軍編隊訪問亞歐非20國,創下海軍出訪時間最長、訪問國家最多的紀錄。
荊州,楚國故都,三國名城;荊州艦,海軍新銳,國之重器。萬里長江從荊州所在的江漢平原一路向東,匯入茫茫東海,那里正是荊州艦所駐守的海疆。一場古老與現代、城市與海洋、地方與軍隊的聯姻就此展開。
湖北艦
從20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
荊州是一座古老文明與現代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是全國雙擁模范城市。革命時期,荊州兒女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隨著“洪湖水、浪打浪”的經典旋律傳遍大江南北,以“荊州”命名一艘戰艦,是荊州人民共同的呼聲。
2013年9月份,當得知有申請命名的機會時,荊州市果斷提出申請,并正式啟動命名工作。
在荊州申請命名的同時,有20多個城市都在爭取命名權,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2014年國慶節前夕,荊州艦的命名申請終于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批準。
加入人民海軍序列的荊州艦,是一個出勤率極高的“好兵”。僅2018年,荊州艦在海上的時間就超過了240天,全年除清明節以外的法定節假日,全艦官兵幾乎都是在海上度過的,堪稱以大洋為家。
荊州艦上處處充滿荊州元素
在海軍某軍港,荊州艦靜靜地依偎在碼頭邊。走進艙室,與荊州有關的元素隨處可見。在艦上會議室,一幅荊州艦浮雕映入眼簾。浮雕的主體是以荊州艦為原型制作的圖案,還有荊州古城墻、關公策馬等荊州歷史文化元素,將荊州艦與荊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幅‘金鳳騰飛’圖,也是荊州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尊雕塑,作者將它融入到這幅浮雕之中,也喻示著荊州艦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為祖國、為人民征戰海疆的豪情壯志。”荊州艦艦長王紅兵介紹。
在艦上的過道里,擺放著許多與荊州有關的照片、文字、攝影作品。一張將荊州著名景點賓陽樓與大海結合在一起的圖片懸于一側。“我們把荊州的歷史文化、城市建設、社會發展的相關資料放在這里,讓過往的官兵都看得到,讓他們對荊州有所認識,關注自己第二故鄉的發展變化,也能激勵全艦官兵更好地工作。”王紅兵說起這些“荊州味道”,神采飛揚,內心的激動與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出訪20國創下人民海軍新紀錄
荊州艦2016年正式入列,在人民海軍中還算一位“新兵”。但短短3年多,它已走過一條不平凡的路。2017年4月23日,在人民海軍建軍68周年的日子,荊州艦加入我軍遠航編隊,開始了對亞歐非20國的訪問。這次歷時近半年的航行,足跡經過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創下人民海軍出訪時間最長、訪問國家最多的紀錄。不少當地華人華僑、中資機構工作人員和留學生登艦參觀后都激動地說:“沒想到現在我們也有了這么先進的軍艦,為中國海軍點贊!”
在這次出訪中,荊州艦還承擔了一項特殊的使命。荊州博物館制作的一批高仿文物,也通過荊州艦向各受訪國展出。這些展品包括虎座飛鳥、虎座鳥架鼓、辟邪、銅升鼎等,讓眾多觀眾在感受我軍新型戰艦威武之師的同時,也領略到了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湖北兵
13名湖北兵隨艦走世界
在荊州艦的官兵們中,來自荊州的電航班長楊青是首批艦員之一。2004年,楊青參軍來到上海。第一次遠航訓練,他硬是吐了4天沒下床,“到港了感覺胃都粘在一起”。楊青沒有放棄,他很快適應了艦上的生活,成為了業務骨干。
2014年,荊州艦班組正式組建,楊青成為最早的艦員之一。他總喜歡跟戰友聊家鄉的變化:正在建設中的荊州機場、荊州東站,回家的路以后會越來越方便。
2008年入伍的吳慧敏是荊州沙市人,是荊州艦指控班長兼技師。這個即將當爸爸的大男孩一說到艦上的生活便滔滔不絕。“你坐過海盜船沒?在海上顛簸的感覺就像坐海盜船一樣。”他說,克服暈船沒有好的辦法,就是靠意志力。
8年的軍旅生涯,跟隨荊州艦航行到全球20多個國家,今年29歲的他也見識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到哪里都沒有中國好。現在很多國家的人民都會說普通話,商場導購會在胸前的牌子上特別注明:我會中文。中國的產品遍及全球,外國人對中國人、中國軍人特別尊敬。”吳慧敏說。
荊州艦上,共有湖北官兵13人,包括2名干部11名戰士,荊州籍官兵有3名。
湖北情
軍民共唱“同一首歌”
“為正義護航,為和平護航,海平線崛起中國力量,向深藍遠航,向勝利遠航,海平線擁抱中國夢想……”這首名為《海平線上》的歌曲是荊州艦的艦歌。荊州艦副政治委員冷科研介紹,這首艦歌是由軍地雙方共同打造的創作成果,當初歌詞開始征集后,荊州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最終,由荊州市藝術研究所國家一級編劇孫明慶創作的《海平線上》成功入選。
事實上,荊州市與荊州艦的情誼絕不僅于此。記者從荊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了解到,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荊州艦的建設,每年“八一”、春節等節日,領導們都會率慰問團赴荊州艦母港登艦慰問官兵。荊州市委、市政府還與中國地質大學合作,資助官兵們進修學習,以遠程教育的形式提升官兵的素質。2018年30人報名,今年報名人數達到38人。
楊青的新婚妻子因為身體原因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在一次慰問過程中,荊州市相關部門了解到相關情況后,根據他妻子的特長并結合當地政策,很快就解決了他妻子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