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會現場 楊志雄 攝
中新網南寧4月29日電 (楊志雄 黃令妍)廣西林業局副局長陸志星29日表示,廣西采取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加大資金投入,石漠化治理成效居全國第一。
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情況新聞發布會當天舉行。陸志星介紹,受益于近年來巖溶地區一系列生態保護與治理措施的實施和人為活動壓力減輕,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面積持續減少,生態狀況穩步好轉。2018年底公布的《中國·巖溶地區石漠化狀況公報》顯示,與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相比,廣西石漠化土地凈減39.3萬公頃,減少率20.4%,凈減面積超過1/5,治理成效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據介紹,廣西官方將石漠化治理作為生態廣西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重點縣的范圍不斷擴大,資金投入持續增加。2008—2015年共下達廣西石漠化綜合治理專項投資計劃27億多元,其中中央投資23.86億元,地方投資3.28億元。
廣西林業部門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項目,顯著改善巖溶地區生態環境。在治理過程中,各地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銀花”等10多種混交造林模式,提高治理科技含量。
同時,廣西進行巖溶地區人口疏導,土地承載壓力降低。據統計,2011年—2016年,廣西巖溶地區共轉移安置石山區特困群眾80.3萬人。以多種形式開展勞務輸出,促進農民增收,減少了巖溶地區由于人口容量超載帶來的生態破壞。
廣西巖溶地區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等能源,農村能源呈多元化趨勢,傳統薪材占比逐年下降。通過推廣節煤爐、節柴灶(爐)等,提高現有生物能源利用率,減少了生物能源使用量,有力保護了林草等植物資源。
陸志星指出,目前廣西生態壓力依然很大。廣西巖溶石漠化地區多屬老少邊窮地區,37個貧困縣的貧困人口超140萬人,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千米158人。巖溶地區仍有11.4萬公頃石漠化耕地仍在耕種,極易加劇石漠化。土地資源粗放利用尚未根本轉變,加重了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而脆弱的生態環境也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陸志星表示,廣西將進一步加大對林草植被保護與恢復的投入;繼續推進城鎮化建設,實施生態移民政策;厚植綠色發展活力,大力培育巖溶地區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