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激揚著熱情與活力的青年們正以蓬勃向上之力,揮灑著汗水,把澎湃的青春獻給故鄉,也在自我奉獻中展現人生價值。
冬季的草原寒風刺骨,家住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的“95”后蒙古族姑娘烏音嘎正忙著拍攝牧區生活。
2018年1月,剛大學畢業的烏音嘎回到牧區家中,開始創業做原生態牧區短視頻。她拍攝草原美景,記錄牧區生活,把美麗的家鄉、獨特的民俗呈現給觀眾,得到了全國各地網友的關注。目前,烏音嘎在短視頻、直播平臺已經擁有了上百萬粉絲,還帶動了家鄉旅游和特產銷售。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1月10日,烏音嘎在自拍蒙古族特色食品的視頻。

◇1月10日,烏音嘎(后)正在拍攝父親浩畢斯哈拉圖撿牛糞。

◇ 1月10日,烏音嘎在棚圈中拍攝一只羊羔。
甘肅隴南徽縣的“80后”全國人大代表梁倩娟2013年從廣東回到家鄉創業。她開辦“隴上莊園”網店,將當地出產的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帶動了鄉親們脫貧增收。梁倩娟說:“電商不但改變了我,也實實在在改變了鄉親們的生活,讓更多的農特產品走出大山。”梁倩娟希望加大對農村電商人才培訓、物流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讓農村電商更加成熟,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范培珅攝

◇在徽縣水陽鎮石灘村的家中,梁倩娟(左)聽取當地干部關于農村電商發展的想法(2月19日攝)。

◇在徽縣水陽鎮石灘村,梁倩娟在村民家收購土雞蛋(2月19日攝)。

◇3月10日,梁倩娟(右二)與甘肅代表團其他代表交流。
劉超1982年出生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橋頭鄉熊家邏村,該村地處武陵山區,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緩慢。1997年,劉超離開家鄉學習口腔醫學。畢業后,他在張家界一家藥房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藥房管理經驗后,創業開了一家藥房。2014年劉超成立了自己的生物醫藥公司,他認為,如果不打造藥材種植、科研、深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只是簡單地出售藥材,很容易被市場淘汰。帶著這樣的想法,劉超返鄉創業,在家鄉熊家邏村首先建立了中草藥種植合作社。截至2018年,劉超在張家界永定區橋頭鄉3個村共建立中藥材及莓茶種植基地864畝,據統計,每畝地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帶來3000-5000元收入。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4月12日,劉超(后右)在位于張家界市永定區陽湖坪工業園創業中心的莓茶加工工廠精選車間內查看包裝設備。

◇4月12日,在張家界市永定區橋頭鄉熊家邏村,劉超查看他投資的專家樓的修建情況。

◇4月12日,在張家界市永定區橋頭鄉熊家邏村,劉超在自己建立的中草藥種植基地田間行走查看。
28歲的侗族青年蘭才生,2015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貴州黎平,在肇興侗寨內創立“蘭才生插畫館”,以苗族侗族的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創作插畫,開發衍生文創產品。畫風細膩的藝術插畫在當地小有名氣,受到海內外游客的肯定。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4月16日,蘭才生在肇興侗寨內寫生。

◇4月16日,蘭才生在插畫館內查看根據自己插畫作品制作的扇面。

◇4月16日,蘭才生在插畫館內繪制以侗寨鼓樓為主題的插畫作品。
今年36歲的吳廣是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亞魚鄉郭家灣村村民。2017年3月,吳廣經過調研發現當地的老品種黑毛跑山豬抗病力強,市場前景較好。他拿出40多萬元積蓄,帶著叔叔嬸嬸一起,在荒山上發展黑毛跑山豬養殖。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吳廣養殖黑毛跑山豬達200余頭,收入36萬元。嘗到甜頭的吳廣準備加大投入,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與當地企業合作,擴大養殖規模,提高技術含量,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新華社發(胡攀學 攝)

◇4月16日,在玉屏侗族自治縣亞魚鄉,吳廣(左)與鄉政府的工作人員商談租用空閑養殖基地等事宜。

◇4月16日,在亞魚鄉郭家灣村,吳廣在自己的黑毛跑山豬養殖基地挑運豬食。

◇4月16日,在亞魚鄉郭家灣村,吳廣(左)在自己的養豬基地查看剛滿月的黑毛跑山豬仔的長勢情況。
作為一名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的“80后”,張向陽就職過北京、深圳、西安等地的科技企業。工作環境好、收入待遇高。2014年,聽聞家鄉陜西富平縣為奶山羊產業發展給予諸多優惠政策時,張向陽心動了。在與妻子商量后,夫妻二人決定返鄉創業做羊倌。張向陽與妻子從零學起,在縣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很快掌握了奶山羊的育種和養殖技術。2018年,夫妻二人的家庭農場收入超過40萬元。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4月16日,張向陽在家中編寫代碼。如今,編寫代碼已經成為張向陽的“副業”。

◇4月16日,張向陽將家庭農場的鮮羊奶送往收奶站。

◇4月16日,張向陽與妻子在羊舍查看羊羔生長情況。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2017年以前貧困戶占比超過10%,大部分居民年收入不足萬元。
2016年,“85后”宋健響應“農業產業扶貧”號召,在中益鄉政府支持下創辦公司,帶領鄉親進行標準化、科學化、規模化蜜蜂養殖和蜂蜜采集。兩年多來,蜜蜂養殖產業已覆蓋中益鄉2400多戶農戶,中益鄉的蜂蜜憑借良好的品質獲得市場認可,2018年僅蜜蜂養殖一項使每戶平均增收上萬元。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1月18日,農戶向宋健(右)展示蜂箱內的蜜蜂。

◇1月18日,一名工作人員在蜂蜜加工廠的蜂蜜灌裝流水線上檢查產品。

◇1月18日,宋健在位于中益鄉的蜂蜜展銷中心查看展銷品。
2015年,北漂多年的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90后”青年胡甫國找到了新的事業方向——讓更多的人吃到放心食品。他回到家鄉,租下村里的百畝山林,做起了一名“新時代的農民”。
如何在已經趨于飽和的市場中開拓新道路,胡甫國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根據當地婦女“坐月子”時要吃雞肉、喝雞湯的習俗,他為細分市場推出了“月子雞”產品——雞全部在山林中散養,吃五谷雜糧。如今,他養的每一批雞都供不應求。胡甫國搭建的網絡平臺已經幫助581戶貧困戶銷售自家的農副產品,帶動當地農民共同增收致富。
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4月16日,胡甫國在位于郴州市臨武縣武水鎮工業園區的辦公室內整理貨架。

◇4月16日,胡甫國在位于郴州市臨武縣武水鎮工業園區的辦公室內打包待配送的糍粑。

◇4月16日,在郴州市臨武縣舜峰鎮深井坪村,胡甫國在自己建立的養雞基地內留影。
今年28歲的劉振健是河北衡水人,2014年,他從石家莊回到家鄉。在了解到多肉植物的種植前景后,他開始了扎根鄉村的創業計劃。2016年,劉振健在衡水鄧莊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區租賃溫室大棚開始種植多肉植物,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從栽培、養護到開拓市場,劉振健從零開始學習,經過短短幾年的經營,他的“二月紅多肉花園”已發展到3個大棚、總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目前,劉振健通過網絡、微信、實體店等方式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額近20萬元。
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1月10日,劉振健(右二)向客商介紹自己培育的多肉植物。

◇1月10日,劉振健在大棚里管理多肉微盆景。

◇1月10日,劉振健在大棚里查看多肉植物的生長情況。
1984年出生的顏景川是土生土長的山東淄博人,在當地讀完本科之后,赴韓國攻讀碩士學位,隨后又到德國游學一年,專門學習工業設計。
2014年,顏景川開始著手創業,創辦鐳澤智能科技公司,專注激光工業化設備研發,并入駐淄博市淄川區的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
幾年間,顏景川帶領他的鐳澤科技走向了世界激光設備的高端市場,也進入了西門子的供應商序列。他們的設備走到了南美洲的厄瓜多爾,也走進了英國劍橋大學的實驗室里。2018年,顏景川的公司完成產值6300萬元,出口占據了大半,這是一個僅有50余人的團隊完成的業績。
新華社記者 潘思危 攝

◇1月10日,顏景川(右一)與合作機構的工程師調試設備。

◇1月10日,顏景川(右二)向來公司進行社會實踐的學生展示激光切割出的雪花形狀的金屬板。

◇1月10日,顏景川在公司和員工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