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德國《時代》周報前發行人:中國實現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奇跡
中新社柏林6月3日電 (記者 彭大偉)“中國過去數十年間實現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奇跡。”德國主流媒體《時代》周報前發行人兼總編輯特奧·索默(Dr. Theo Sommer)博士近日在漢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特奧·索默被視作當今德國最資深且對國際問題最有洞見的媒體人之一。生于1930年的他,不僅是已故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的摯友和長年合作伙伴,還是采訪過鄧小平的德國記者中唯一在世者。
1975年,特奧·索默第一次造訪中國是隨施密特訪華,當時到訪了北京、南京和烏魯木齊。談及對鄧小平和當時中國的印象,特奧·索默回憶道,據自己當時觀察所見,鄧小平具有很強的領導力,“他非常渴望通過改革,幫助中國人民改善生活”。接下來四年里,特奧·索默多次赴華采訪。1979年,他出版了德語世界首部關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書《中國牌》。他認為,當時的中國盡管還處在非常落后的狀態,但已表現出“將要全力向現代化沖刺”的決心。
特奧·索默為中國公眾所熟知的“高光時刻”,是在2012年11月舉行的第五屆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上主持的一場高端對談。特奧·索默居中主持,左右兩位參與者分別是施密特和特奧·索默上世紀60年代在哈佛大學時的老師、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在那場對談中,基辛格和施密特都堅信,今后一個國家在全球體系中的地位將不再單憑其軍事力量來決定,而是更多地取決于本國人民的幸福程度和經濟行為;由于歐洲和中國都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因此唯一的途徑是建立合作。施密特更強調:“對于中國,全世界應當學會兩個關鍵詞:尊重與合作。”
2016年,特奧·索默參加了漢堡中國之旅與《時代》旅行社合辦的絲路大巴行活動。從上海到西安,一路目睹的中國巨變令特奧·索默深受震撼。回到德國后,他出版了一本新書,名為《中國爭先》。
“和今天相比,1975年的中國可以說還是‘石器時代’,但僅僅40年后,中國已成為現代化程度非常之高的國家。”特奧·索默表示,西方用了三百年時間才完成工業革命,來到今天的數字化革命,“中國人只用了30年左右就實現了這一進程”。
“站在一個歷史學家的角度,我要說,這樣一種發展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是沒有過的。”特奧·索默表示,短短幾十年里,中國不僅幫助八億人擺脫貧困,更有四億人步入中等收入群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增長”。他舉例指出,198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僅為1910億美元,2018年中國的GDP已達到約13萬億美元。同時,中國經歷了高速的城鎮化,在1975年,只有約18%的中國人生活在城市,如今中國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0%。
“中國人感謝中國共產黨,因為他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特奧·索默說,中國如今有著一流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更是令德國鐵路相形見絀。給特奧·索默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止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在中國的飛速應用更令他稱道:智能手機保有量超過12億、網民數逾8億。
當被問到中國取得如此之大的發展成績背后的原因,特奧·索默認為,這要歸功于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只要創造適合的條件,發揮他們的企業家精神,一切皆有可能”。
“中國人總是明白如何解決問題、糾正發展路徑中的錯誤。”特奧·索默強調,中國過去在與西方打交道時曾經受百年屈辱,如今這個國家已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并正在為全球化貢獻中國元素。
1971年,時任聯邦德國國防部長的施密特曾力促總理勃蘭特與中國建交。次年,兩國正式建交。1975年,施密特成為中德建交后首位訪華的聯邦德國總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訪問德國時,曾稱贊施密特長期關注和支持中國發展,是中德關系開拓者和推動者,是中國人民尊重的老朋友。
德國預計將在2021年選舉產生新一屆政府。在采訪的最后,記者問特奧·索默,如何看待摯友施密特所開創的中德友好關系未來前景。
“德國的政治和政策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因此我對兩國關系的未來感到樂觀。”特奧·索默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