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繼續今天的“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采訪團隊昨天(23日)從廣東南雄來到了仁化縣,一起來看記者從仁化發來的報道。
6月23日,再走長征路第13天,廣東仁化。
1934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紅軍在仁化縣境內對敵作戰10天,取得了奇襲城口鎮和銅鼓嶺阻擊戰的勝利,成功突破敵人第二道封鎖線,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順利向西推進。
我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采訪團隊離開南雄,驅車約2小時,來到了仁化縣的城口鎮。

央視記者 寶曉峰:城口鎮位于湘粵邊境,處在水陸交通和陸路交通的交匯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國民黨反動派把城口設置為阻擊和剿滅紅軍的第二道封鎖線,1934年11月2號,紅一軍團乘敵人不備,發動了突襲,智取了城口鎮。
廣東仁化縣城口鎮文化站站長 黃本洲:營長曾寶棠率部從贛南11月2號來到城口,他派一幫會水的(戰士)游水過對岸,然后他帶領十多個(戰士)從橋上大搖大擺到對岸的橋頭堡,敵人說哪一部分的、什么人,他說自己人。敵人看到情況不對,馬上想舉槍向紅軍掃射的時候,被我們先過去的紅軍就撲倒了。當時摧毀了敵人26座碉堡,俘敵一百多人。

紅軍能夠奇襲城口鎮,與當地在長征前就設立的地下交通站有著密切的關系。
央視記者 寶曉峰:這條寬度不足5米的小巷叫紅軍街,因長征時期紅軍部隊在街上宿營而得名。街上保留的理發店、打鐵鋪是當年的地下交通站,紅軍長征經過仁化時,共產黨員以理發、打鐵、燒炭等職業做掩護,在敵占區收集敵人的情報和緊俏物資,為紅軍順利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立下了汗馬功勞。

廣東仁化縣史志辦干部 劉小東:紅軍長征在城口休整期間紀律嚴明,都是睡在這里房屋屋檐下。當地群眾打開門讓紅軍戰士進去休息,他們都不愿意。有的當地黨組織發動群眾,挑著食鹽過湖南汝城,跟當地農民換那些大米,支持紅軍長征。
紅軍主力能在城口鎮休整集結、籌集軍餉、順利西進,跟另一場戰役——銅鼓嶺阻擊戰的勝利也分不開。
央視記者 寶曉峰:這里是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當年銅鼓嶺的阻擊陣地就在這座山后。銅鼓嶺嶺高坡陡、林密草深、地勢復雜,是城口鎮通往仁化的重要關口。

1934年11月4日紅一軍團來到銅鼓嶺,在敵人輕重型機槍的瘋狂掃射下,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與敵人展開了兩天一夜的戰斗,最終成功粉碎了敵人妄圖增援城口的陰謀。
廣東仁化縣城口鎮文化站站長 黃本洲:我們的武器非常少,而且條件非常差,一百人(估計)沒有二三十條槍,大部分的都是用梭鏢、用大刀的,所以我們只能節省子彈,待敵人沖至陣前,我們就同敵人展開白刃戰。
當地村民王久軍告訴我們,他的父輩曾親眼見過銅鼓嶺阻擊戰的情況。
廣東仁化縣城囗鎮大水壩村村民 王久軍:紅軍很勇敢,往國民黨陣地沖,倒下一批,又沖一批。后來國民黨組織了一個敢死隊往上沖,他沖不上去,被我們的紅軍戰士阻擊了。
王久軍手機里保存的這張照片,是他上世紀80年代在銅鼓嶺戰場遺址撿到的一枚紅軍手榴彈,這枚手榴彈他在家里珍藏了30多年,直到2017年城口修建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他才捐岀來,如今這枚手榴彈被陳列在韶關市博物館。

這就是正在建設中的城口鎮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紀念館將于今年7月31日竣工,向公眾免費開放,重點展示紅軍長征過境粵北的戰斗歷程,集中呈現紅軍各個時期在粵北開展的革命活動。

近年來,仁化縣以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建設為契機,修繕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在內的20多個紅色遺址群,給國道兩旁的房屋統一換上青磚白墻,融入了紅星和紅色故事墻繪,著力打造城口紅色小鎮,使其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修建長征紀念館,仁化老百姓的一個盼字、一個圓字,是發自肺腑的情意。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因為英雄的豐碑早已刻在了老百姓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