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7月5日電(肖寒)人人都說江南好,但你可曾知道,在北緯35°14'-39°14'、東經104°17'-109°39'之間,有這樣一片物寶天華、人杰地靈的土地。它就是被稱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網絡媒體寧夏行活動在銀川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主流網絡媒體將深入鄉鎮村開展采訪活動,聚焦寧夏脫貧攻堅工作進展和典型經驗,展示干部群眾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反映群眾共享脫貧攻堅成果的獲得感和發生的喜人變化。
寧夏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劉學智在座談會上介紹說,寧夏扶貧開發開始于1983年,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30多年來,寧夏堅持不懈、持續發力,累計減少貧困人口330萬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標準,堅持“五個一批”“六個精準”,建立健全脫貧攻堅目標、責任等六項體系,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實施脫貧富民戰略。
劉學智說,到2018年底,寧夏已實現1個貧困縣和993個貧困村脫貧,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101.5萬人減少到12.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5.5%下降到3%,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193元增長到9298元,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據了解,本次活動確定了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金融扶貧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養羊模式,吳忠市紅寺堡區精準扶貧及白墩村節水農業和黃花菜產業,西吉縣龍王壩培訓+旅游+勞務產業模式,隆德縣紅崖村老巷子文化旅游模式,涇源縣興盛鄉新旗村打造旅游+苗木+勞務產業模式等12個采訪點,記者編輯將沿途進行深入采訪,多角度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劉學智表示,今后幾年,寧夏將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按照中央和自治區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部署,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全面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