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有這樣一個群體:穿上軍裝,他們守家衛國,把寶貴青春獻給國防事業;脫下軍裝,他們本色不變,在第二戰場劃下精彩航線。他們就是退役不褪色、軍魂永在心的退役軍人。
講述退役軍人故事,展示退役軍人風采。今天要和你講述的,是英山縣南河鎮農村福利院院長、退役軍人段漢青……
記解放軍88709部隊退役軍人、英山縣南河鎮農村福利院院長段漢青
五月初夏,生機勃發。走進英山縣南河鎮農村福利院,干凈整潔的院落,清靜優美的環境,一張張慈祥的笑臉告訴世人,這里居住的孤寡老人很幸福。而南河鎮農村福利院能有今天,離不開一位退役軍人37年的奉獻與堅守,他就是解放軍88709部隊退役軍人、英山縣南河鎮農村福利院院長段漢青。

(中間為段漢青)
1982年,時年22歲的段漢青結束5年的軍旅生涯,退役回鄉,被安置在當時的南河區民政辦公室工作。因工作職責,他來到了位于現方家咀鄉白羊山村的區福利院,也是當時全縣唯一的一所福利院。自此,段漢青便與老人們結下了37年的不解情緣。
“當時就感覺這些老人們好可憐,需要人照顧。”回想第一次在福利院看到老人時的情景,段漢青還是覺得有些心酸。條件簡陋的區福利院里住著23個人,包括3個紅軍家屬優撫對象,他記得很清楚。受當時條件所限,老人們缺乏照料,連吃的都成問題。‘

據段漢青介紹,來到福利院的多是“五保”老人,年齡普遍在60歲以上,不少老人患有重病甚至是殘疾,部分老人還不同程度的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礙。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工作,毋庸置疑,這是對一個正常人的綜合考驗。
其實,段漢青在1991年就有機會調回局機關工作,但他最終還是拒絕了。問起緣由,段漢青說,跟老人們相處久了,都有感情了,覺得把老人盡心盡力地照顧好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令段漢青倍感欣慰地是,妻子對他的決定十分支持,并主動到福利院幫助他照顧起老人們的生活起居。1991年老屋被洪水沖垮后,兩口子干脆搬到了福利院,以院為家,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照顧。

癱瘓在床的失能老人是最難照料的人群。老人段德元癱瘓在床多年,段漢青堅持每天給老人按摩擦身、喂水喂飯、端屎端尿、換洗衣物、消毒被褥, 每隔一兩個小時為其翻身一次,定時抱著老人去戶外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晚上,他還把自己的簡易床搬到老人室內,同睡一屋,方便照料。老人感動不已,逢人便說:“親生兒子都沒有像段院長這樣周到細致!”
對其他老人,段漢青也是細心有加。每一個院里老人的生日他都記在心里,每逢有人生日時,他都想方設法弄一點老人們喜歡吃的東西或送一些小禮物,讓老人們能開開心心;他強迫自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去老人們的房間轉轉,看看老人的情況,陪他們聊聊天,這樣他才能安心。
不嫌臟,不嫌累,不嫌煩,多年如一日地傾心照顧,讓老人們看在眼里、暖在心頭。王有志老人1996年入院時身體患病,在段漢青23年的細心照料下,雖已101歲高齡但仍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日常生活還能自理。他感慨地說:“沒有段院長的料理,我活不到這個年紀。”
“院里種點蔬菜,純天然無公害,目的就是要讓老人們生活得更好。”在菜地忙忙碌碌了一個上午,轉眼間就要到午飯時間,段漢青又馬不停蹄趕往福利院食堂查看飯菜情況。

食堂寬敞明亮、干凈整潔,就餐區域與飯菜操作間分開設置。“今天中午的主菜,蒜頭煮臘肉,現在中午餐餐都有肉!”一進入操作間,段漢青便拿起大鍋鏟,添起中午準備好的飯菜,滿臉自豪地介紹道。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吃住成愁到如今的吃住不愁,40余年間福利院老人們生活的巨大變化,讓段漢青心生無限感慨。在院辦公室,他講述起福利院的過往,右手的兩根斷指令人為之側目。
1982年進入白羊山區福利院后,段漢青首先要解決的就是23位老人的吃飯問題。雖然有村里提供的300斤谷,但根本無法滿足日常的生活需要。

怎么辦?只有靠自力更生。沒有田地,他帶著有勞動能力的老人開墾;沒有肉類和蔬菜,他帶著老人養豬、種菜;沒有資金維持,他想辦法創收,利用白羊山靠近白蓮河水庫的地理優勢圍庫養魚,一年能收獲一萬多斤魚。一點一滴,從無到有,老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1989年全縣撤區并鄉,段漢青帶著6位老人,在薛家畈村租用原財政局的幾間老辦公平房建起了南河鎮福利院過渡點。“那段日子特別艱苦,要什么沒什么。”段漢青介紹,1989年至1992年在過渡點的這三年間,田地也沒有,居住條件也差,2人住在一間狹小、漆黑的房間里。
“得想辦法搞創收,才能維持老人生活和院的生存。”段漢青帶領老人做煤球拉去賣,一年純收入可達到6萬多元。1991年的一天雨夜,為搶工期,在做煤球的時候自己右手小指和無名指不慎被機器壓斷。盡管當時有將斷指接好的醫學條件,但為了節省治療費,他還是要求醫生鋸掉了兩根斷指。

短短3年,福利院的老人并未減少還擴充到了23人,過渡點的條件已經無法適應老人的需求,段漢青決定選址新建福利院。他跑到省里苦苦爭取8萬元項目資金,建筑木材到村民各家去討要,基建工錢缺口就借債墊付,就這樣,1992年占地5畝的新福利院在二分塆村拔地而起。
新福利院建成后,老人不斷增多,最高峰達到了60余人。年久失修、排水等基礎設施的不足,嚴重制約著福利院的發展和老人服務保障水平的提高。從2012年開始,段漢青就四處奔走爭取國家扶助項目,準備另尋新址再建福利院。在他的努力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投資500多萬元的新福利院在瓦寺前村落地。

三次搬遷,兩根斷指,福利院舊貌換新顏。如今的南河鎮福利院,占地30多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擁有床位100多張,太陽能熱水器、洗衣房、消防噴淋等現代化設備齊備,沼氣池、溫室大棚等輔助設施齊全,為老人們晚年生活創造了優越的環境。
“遷到新福利院后,我并沒有感覺一身輕松。”段漢青說,不能一味依靠國家扶持,還是要自強自立,繼續搞好后續建設,讓老人們生活得更好。
37年過去了,段漢青已經為188位老人養老送終。現今60歲的段漢青,為了心中那抹最美夕陽紅,他依然步履鏗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