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雨稍歇,夏日鄉村,滿目清新。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一所閑置小學靠里側部分操場復墾而成的農田里,青青艾蒿,茁壯成長。操場邊教學樓教室的地面上,鋪滿了干艾葉。
“我一天可以卷800多根艾條,按9分錢一根的工價算,一天可掙近80元。”64歲的山東人張月珍,正借助教室里靠窗擺放的機器,將艾絨卷成艾條。
不過張月珍不用領工錢,因為她就是老板娘。
多年前,張月珍隨老公從山東青島來到蘄春,將前期做生意賺的錢作本金,流轉土地,投身蘄艾育苗、種植和加工。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發展艾蒿產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要有存放艾蒿的地方,自己建成本高,上哪找現成的?
在當地干部推薦下,這對夫婦選中距離李時珍紀念館不遠的這所閑置小學,“落戶”興業,教室則成了存放艾蒿的現成倉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一樓二樓教室里,幾乎都存放著大量的艾蒿,據介紹,這些存艾的時間三五年不等。
端午已過,學校周邊地里的艾蒿,已收割結束。但在村中老建筑公司旁邊的地里,還有幾塊艾香彌漫的青翠艾蒿。
同樣因為艾蒿,老建筑公司的廠房也不再“沉睡”,被喚醒再利用,如今成了另外一家艾企加工廠的廠房。

這家艾企老板名叫鄒來清,47歲,湖南岳陽人,2014年,來到藥圣故里,流轉土地,種植艾蒿,采收的艾葉也不賣,而是留著加工成艾條等艾產品。
“艾葉加工成艾絨,卷成艾條,身價陡漲。”鄒來清說,因自己種植的艾葉量不夠,所以公司還收購農戶種植的艾葉。
艾葉存放多了,老廠房不夠用,新近又修了一個占地1200平方米的倉庫。小微艾企不僅盤活了村中閑置資源,在村中的帶動作用也很明顯。
村黨支部書記江云奇說,農忙時節,每家艾企一天用工好幾十人,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打工增收。
“采一斤艾葉五毛錢。”受訪村民介紹,艾蒿采收季節,工價一般按采摘艾葉的重量算。年紀大的,一天可掙100多元;年輕勞力強的,一天可掙200多元。
同時,村民跟著種植艾蒿,銷路一般不用愁。
“閑置資源被盤活,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多了一個來源。”江云奇說。
蘄春縣有關負責人介紹,數據統計,全縣涉艾市場主體達到1850家,相當一部分就是此類小微艾企,在助力該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壽江 通訊員 陳鈺 操東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