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石日報訊 (記者 吳高斌 通訊員 黃先進)今年11歲的男孩張杰(化名),出生時因窒息導致腦癱,伴隨肢體殘疾。2年前到黃石市蘭之心智力殘疾兒童康復中心時,吃飯要人喂,不會說話,連上廁所都不知道說,經常將大小便拉在褲子里。
“張杰思維不像正常孩子,接受能力特慢,老師說的話,他也聽不懂。從衣食住行開始教,捏筷子吃飯這種簡單動作,我們教了無數遍。走路、穿衣、看圖、識畫、認數、識人……每項都不厭其煩。經過循循善誘和不懈努力,張杰一點點進步,現在能聽懂老師說的話,基本能料理自己,也知道跟家長和老師親近。”李志紅對張杰這兩年的康復過程如數家珍。
在黃石市殘聯辦公大樓里,除了蘭之心智力殘疾兒童康復中心,還有陽光聾兒語言康復中心、麟潔自閉癥兒童康復治療中心2家兒童康復機構。
陽光聾兒語言康復中心里的男孩曾晨(化名),今年6歲,家住文化宮社區,聽力一級殘疾。曾晨2歲起,媽媽孫華芳教他說話。曾晨耳朵既聽不見,嘴也發不出聲音,急得大哭。孫華芳毫不氣餒,從唇語教起,一遍遍、一天天循環往復,慢慢讓兒子開口。
黃石港區殘聯得知曾晨情況后,為他適配人工耳蝸。曾晨稍長,孫華芳把他送到陽光聾兒語言康復中心。經過家庭和康復機構的共同努力,曾晨聽力功能逐漸改善,現在不僅能聽清聲音,還能發音說話。
帶了曾晨兩年多的劉慧敏老師喜形于色:“這個孩子語言訓練效果太好了,現在基本能像健全人一樣溝通,能夠正常生活和學習,他媽媽準備再過幾個月送他去上學。”
27歲的張夢園老師,在麟潔自閉癥兒童康復治療中心工作5年。“這些自閉癥兒童,無法正常交流,我一個未婚姑娘像保姆一樣,為他們端水接尿,操心費神,家人朋友曾多次勸我改行,但我覺得這些‘星星的孩子’更需要大家的關愛。”張夢園堅毅地表示。
張夢園負責8名孩子,運用行為分析系統和科學教學方法,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吳同(化名)經常動手打人,張夢園常被他推搡,有時甚至因此受傷。
但她理解其行為,一如既往用心呵護,慢慢的,吳同隨著自控力增強,暴力行為逐步減少。“現在,吳同一般不會動手打人了。”張夢園高興地說。
對于這群折翼的天使,許多人和組織在背后默默付出,父母、醫生、老師、康復機構、殘聯、政府等成為他們的隱形翅膀。
“0—6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救助項目已實施10年,現在延伸到15歲殘疾兒童。”黃石港區殘聯康復工作人員吳小平說。“蘭之心開辦18年來,累計為黃石市及鄂東南殘疾兒童提供2000多人次康復服務。”負責人程志勝頗有成就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