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石日報記者 鮑俊輝 殷珂 見習記者 馮研
7月1日,天高云淡。
殷祖南山頭紅色遺址內紅旗招展,英雄紀念碑威嚴聳立,紅色五星熠熠生輝。紀念碑背面“英雄大冶 革命搖籃”的題詞格外醒目,這是1989年8月張震將軍的題詞。數十家基層黨組織來這里緬懷先烈偉跡,傳承紅色精神,重溫入黨誓詞,不忘初心跟黨走……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
大冶不僅是青銅古都、千年古縣,還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史,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據大冶史志辦的同志介紹,黨的初創和大革命時期,大冶工礦區就誕生了黨的組織——中共大冶工礦區特別支部及其下屬的各廠礦黨支部。從此,大冶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工人俱樂部、工會等群眾組織紛紛建立,爆發了震驚湖北的“一·一三”下陸工人大罷工,聲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罷工以及反饑餓、反解雇、求生存的革命斗爭。
隨著形勢的發展,這種斗爭由城市發展到農村,成立了中共大冶縣特別支部及其下屬的10多個黨支部,區、鄉也都建立了農會、婦女聯合會、共青團、農民自衛軍等組織,嚴懲土豪劣紳,打擊封建勢力。同時,還有700多名大冶優秀兒女,踴躍投身賀龍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冶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鄂東南革命斗爭的中心。中共大冶中心縣委曾一度領導大江南北兩岸10多個縣的革命斗爭。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紅八軍、紅三軍團在大冶組建,被中央和中央軍委譽為“模范”的兵暴在大冶爆發。其時,大冶全境打土豪、懲劣紳、分田地,土地革命向縱深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大冶是江南人民抗日的一個“橋頭堡”。淪陷前,在上級黨組織派來的抗日救亡宣傳團體的發動下,大冶地區軍民抗日激情高漲,紛紛成立抗日組織。同時,黨的各級組織和抗日武裝也逐步恢復和建立。由于大冶地區軍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多次阻擊了日軍向鄂東南的侵犯,并予敵以重創,從而阻滯了日軍向武漢進逼的速度,保證了武漢軍民的從容轉移。淪陷后,廣大軍民不甘當亡國奴,面對日軍的種種暴行,奮起反抗,多次進行反“圍剿”反“掃蕩”。新四軍五師十四旅和八路軍三五九旅挺進鄂南后,大冶既是鄂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江南人民抗日斗爭的一個指揮中心,在這里組建了鄂皖湘贛指揮部。此間,相繼建立和鞏固了大(冶)鄂(城)、鄂(城)大(冶)、陽(新)大(冶)三塊敵后抗日根據地,痛殲日偽頑軍,從而贏得了鄂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大冶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以及護廠、護礦、護校、護莊稼的斗爭,配合解放軍揮師南下,解放了大冶。
據有關資料,大冶地區無數的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如磐,不畏犧牲,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以大無畏的英勇氣概開展斗爭,涌現出了郭亮——“大冶的劉胡蘭”等革命英雄,錘煉了余立金、饒惠潭、馬龍、喬信明、曹祥仁、劉朋來等高級將領。大冶的革命斗爭,凝聚了無數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心血,周恩來、劉少奇、李立三、董必武、陳潭秋、彭德懷、滕代遠、賀龍、李先念、王震、王守道、何長工等,都在大冶留下了革命足跡,他們在這里或指導革命斗爭或指揮作戰。對大冶的光榮革命歷史,一些老將軍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9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今的大冶舊貌變新顏,大冶人民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社會蒸蒸日上,經濟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先后獲得“全國百強縣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經濟社會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