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石報記者 殷珂 見習記者 馮研 通訊員 張友江
4日,走在大冶市靈鄉鎮大莊村幼泉灣前新建的水泥公路上,路兩邊一群白鷺在香蓮池上空盤旋,池中的荷葉在風中搖曳,荷花競相綻放,空氣中彌漫著陣陣荷香味,好一幅美麗的鄉村田園風景畫卷……
從“空殼村”到現在有集體經濟收入、有硬化路的“幸福村”,大莊村的“華麗轉身”是靈鄉鎮“組團”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
“以前村民各家各戶從事傳統農業生產,這樣種一點,那樣種一點,效益很低。這幾年,政府鼓勵我們調整產業結構,特別是村民自發‘組團’成立合作社,擴大特色產業種植規模,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大莊村幼泉灣村民紀志勝算了一筆賬,以前該灣近500畝田地大部分荒蕪,收入不到幾萬元。自從去年該灣成立合作社發展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種植后,僅果園套種的西瓜、臺灣甜瓜、油菜收入就達到了近20萬元。
“組團”除能改變村民傳統的生產模式外,關鍵還可以抗御市場風險。子山村200余畝顏餐電商扶貧基地皇菊種植項目,村民主要負責種和收,銷售主要由顏餐電商公司負責,且在產品收購價格上,產前有不低于市場價的協議保障,農民可以放心生產,這種“公司連基地連農戶” 模式,既形成了緊密的“利益鏈”,也增加了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在“組團”過程中,靈鄉鎮按照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原則,規劃“組團”建設產業基地,鼓勵貧困戶進基地,并且從土地、資金等方面出臺措施,支持企業帶項目、帶市場、帶技術發展特色產業。
巖峰村通過土地流轉和托管的形式,引導村民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山腳下的康樂生態農業公司目前花卉種植面積達80余畝,名優水果種植面積200畝,僅提供務工一項,每年為村民增收30余萬元。今年該村還引進外地老板投資2000萬元,發展山桐梓苗圃基地1000畝,不僅將相鄰兩個村土地流轉成產業連片,基地每天安排這幾個村“3860”隊伍的婦女老人就業100人左右,每人每天務工收入80元,僅此一項,每年至少可為當地村民增加200萬元的務工收入。
“鄉村振興沒有捷徑,探索‘組團’發展的目的,在于找到適應新時期農村發展的生產模式,讓群眾盡快吃上‘產業飯’, 并通過調整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實現農村發展與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真正‘聯’起來,逐步實現全面小康。”靈鄉鎮黨委書記李祥坤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