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武外英中11名獲得牛津、劍橋大學預錄取的學生
楚天都市報記者郭會橋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士峰
牛津和劍橋,這兩所世界頂級大學,今年被武外英中的11名學生“一舉拿下”。楚天都市報記者昨悉,武外英中高三學子聶松瀾、康季宏、袁健豪、唐啟瓏等4人被牛津大學預錄;張莘、劉澤涵、潘鈺明、張競文、胡鴻景、王子琪、陳潤琪等7人被劍橋大學預錄。至此,該校歷史上已有44名同學被這兩所大學錄取,數量全省領先。興趣和執著,或許是他們打開名校大門的“鑰匙”。
多人擔任助教“老師”
被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專業預錄的劉澤涵介紹,他初二時就提前學習初三化學教材,高中時多次在英美化學競賽中獲得全球金獎。高三時他擔任化學課的助教“老師”,因為講題通俗易懂,頗受同學們歡迎。被牛津大學錄取的康季宏和唐啟瓏也有物理和生物助教經歷,他們說:“分享解題思路也是一種樂趣。”
武外英中升學指導老師周月思告訴記者,這群孩子的自主規劃能力非常強。比如已被牛津大學數學專業預錄的聶松瀾,他樂于挑戰難題,把解題當作樂趣。“數學極具魅力,它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可以在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件事中找到規律,就像當偵探抽絲剝繭尋找真相,這也是我的興趣所在。”聶松瀾說。
記者采訪中發現,這些學霸們普遍感受是:學習興趣是第一位的,要有求知欲,才能學好。
學霸們普遍多才多藝
多才多藝,也是這些學生的共同點。被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專業預錄的潘鈺明,學習大提琴11年,初中就過了大提琴十級,曾在省藝術小人才比賽中獲一等獎,擔任學校管弦樂社社長,多次組織學生參加慈善演出。“小學時父母對我的管理較嚴,初中后他們就放手了,讓我自由發展愛好。”潘鈺明說,這些愛好讓他在學習煩悶時,有了更多舒緩情緒的辦法。
被劍橋大學經濟專業預錄的胡鴻景,曾在美國學術十項全能競賽經濟學科中摘得銅牌。“平時,我也喜歡音樂,曾參加琴臺音樂節校園歌曲比賽,獲得十佳原創歌曲。”同樣被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錄取的張競文,也會自己寫歌和譜曲。張競文介紹,有次和父母到羅田旅游,看到當地學校教學條件有限,她召集小伙伴們辦了場慈善音樂會,如今被劍橋大學經濟專業錄取的王子琪也參與其中,共幫當地一所學校募集善款超1.5萬元。
面試更看重思維過程
“劍橋和牛津的筆試題目有點難度,但更重思維過程。”陳潤琪和袁健豪說,他們去年10月參加了兩校的筆試,時間約1.5個小時。12月份舉行面試,地點在英國,由學校教授當面試官,時間在25—30分鐘之間,主要考察學術相關內容。
陳潤琪說:“面試時,思路比結果更重要。一開始做不出來不要緊張,教授會在一旁提示和引導,這時能不能‘一點就通’就很重要了。相比題目的最后答案,考官更注重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曾多次在國際競賽中獲獎的張莘也表示,能打動劍橋三一學院的面試官,自己的理科快速思維能力,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