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出了“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的資源稟賦;一句“湖廣熟,天下足”,道不盡荊楚大地的深厚底蘊。萬里長江,橫貫東西;悠悠漢水,縱穿南北;湖庫塘堰,星羅棋布;荊風楚水,孕育了荷香魚歡、蟹肥蝦壯。
近年來,荊州水產專業合作社如同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從當初單打獨斗到抱團創建自己的水產品牌,經歷了一次次蛻變,水產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荊州漁業加速發展的生力軍。
目前,該市現有水產專業合作社1192個,國家級水產龍頭企業2個,省級龍頭企業20個。全市注冊水產商標1124個,獲得綠色食品證書9個、有機食品證書15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中國名牌1個、國家地標產品18個。荊州品牌漁業正帶動產業效益倍增。
加大品牌扶持力度
“品牌是企業文化的靈魂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荊州市水產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該市堅持將漁業品牌建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舉措來抓,市水產部門爭取市委、市政府領導重視,高位推進漁業品牌建設。2013年,荊州市政府下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品牌創建工作的通知》,建立漁業品牌建設考核體系、扶持政策和責任機制,形成部門聯合推動漁業品牌建設的良好局面;2016年,市政府提出“創建精品名牌,推介精品名牌,維護精品名牌”的品牌建設思路,將水產品牌建設工作納入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目標考核,進一步凸顯了漁業品牌建設工作的地位。
沙市區、公安、監利、洪湖等水產大縣不斷加大漁業品牌建設經費保障,鼓勵、扶持企業創建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省級著名商標等品牌,支持企業舉辦和參加水產展會和推介活動提高影響。荊州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0萬元資金用于漁業品牌建設,洪湖市每年安排數百萬資金用于舉辦洪湖清水螃蟹節,2017年,監利縣政府列支700余萬元用于小龍蝦節和黃鱔節,公安縣閘口鎮政府也拿出40萬元用于閘口小龍蝦品牌建設。
提升品牌發展高度
清清洪湖水、甜美洪湖蟹。隨著“洪湖清水”大閘蟹“爬”上全國各地的餐桌,荊州水產品牌效應也不斷顯現——幾年前僅20元/公斤的螃蟹,如今身價翻了數倍,“洪湖清水”大閘蟹更是售出了平均每只60元的高價。從“論斤賣”到“按只賣”、從網袋裝到精品盒裝,大閘蟹的變化不僅給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標志著荊州漁業品牌建設之路的蛻變。
品牌建設是優化漁業結構的有效途徑,是全面提升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市水產部門根據荊州水產總量大、品牌多的特點,堅持“依托龍頭企業和主導產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實現公用品牌與產品品牌、企業品牌有機結合”的品牌發展戰略,提出了“做實品質、提高品位、唱響品牌”的品牌建設思路;明確了適時恢復舉辦荊州淡水漁業博覽會,縣市區舉辦各種魚類節會的品牌實現路徑;強化了一個公用品牌、一個協會、一個標準、一個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一個龍頭企業的公用品牌建設措施;采取了“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品牌運營策略;開展了漁業品牌建設專題培訓,組織縣市區水產局局長前往昆山、淳安、盤錦等地學習“陽澄湖”大閘蟹、“淳牌”有機魚、“盤錦河蟹”等品牌建設經驗,不斷提升品牌建設意識,在全市上下形成共建、共抓品牌建設的良好氛圍。
培植產業經濟厚度
長期以來,荊州市漁業以四大家魚等傳統養殖魚類為主。為解決養殖品種單一、抗市場風險能力低下、效益不高等問題,全市采取“一魚一產業”發展措施,大力發展小龍蝦、黃鱔、河蟹、龜鱉、黃顙魚、鱖魚六大產業,推廣小龍蝦野生寄養、中華鱉與黃顙魚“18221”養殖、蝦蟹混養等模式。2012年,荊州漁業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全市小龍蝦產量12.8萬噸,占全省的42.6%,全國的23.3%;黃鱔產量6.5萬噸,占全省的45%,全國的20%;河蟹產量8.4萬噸,占全省的72%,全國的16%。
1999年,荊州市水產加工企業16個,加工能力僅為1.6萬噸,實際加工水產成品6.2萬噸。通過多年的發展,該市水產品綜合加工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在質和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短短3年時間,荊州水產品加工企業增至52家,其中規模以上33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用于加工的水產品超過60萬噸,加工產值84億元。
荊州市搭建養殖流通銷售平臺,擴大水產品流通渠道,通過十余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體系完善、功能完備的水產品流通體系,建有各類大中型水產品集散市場、水產流通中介組織百余個,水產經紀人2萬余人,活鮮淡水產品年交易量達140余萬噸,銷售輻射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以及東南亞、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2017年,荊州市水產品產量為109.8萬噸,漁業產值250.6億元,同比增長12.6億元,全市休閑漁業實現產值7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