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湖白琵鷺

漳河“國寶”中華秋沙鴨

漢江“國寶”黑鸛

錢河珍稀鳥類鴛鴦

借糧湖天鵝

黃蕩湖大雁
本報記者董玉清文/圖
春天如期而至。
在浩浩長湖,清冷而寬闊的水面上,成群的鳥兒自由地飛翔、歡快地覓食。2月底,荊門市愛鳥文化研究會鳥類觀察員在長湖發現了200多只珍稀白琵鷺。白琵鷺的出現,標志著長湖的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好轉。
近幾年來,荊門市愛鳥文化研究會在不同季節都會組織鳥類觀察員到全市各湖泊、濕地尋覓觀察鳥類的活動情況,他們用鏡頭記錄著荊門境內鳥類的變遷,鳥的種類、數量的不斷增加,標志著荊門境內整體生態環境逐年好轉。
目前,在荊門境內棲息的鳥類有近300種,“國寶”中華秋沙鴨、黑鸛;珍稀鳥類鴛鴦、鴻雁、豆雁、白額雁、灰雁、天鵝、白琵鷺等紛紛到荊越冬,境內還有全國著名的觀鳥之鄉公式京山。荊門已成為鳥類的家園,吸引了海內外的鳥類愛好者前來探訪。
中華秋沙鴨棲息漳河
漳河是荊門人民的母親河,是全國八大人工水庫之一,生態環境良好、水質優良,為南來北往的珍稀鳥類提供了安居的家園。
去年11月,荊門市愛鳥文化研究會組織鳥類觀察員在漳河水庫開展越冬鳥類調查時,首次發現記錄了棲息漳河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其數量達158只左右,居全國之首。
中華秋沙鴨,為中國特有珍稀鳥類,世界瀕危動物,屬第三紀冰川期后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是中華鳥類“活化石”,由于數量極其稀少,被譽為“水上飛羽大熊貓”。每年11月初,中華秋沙鴨從北方南遷至漳河及長江流域地區越冬;第二年3月底,中華秋沙鴨又從越冬地北遷回東北繁殖。
漳河水域寬闊,水庫上下游有大中型島嶼36座、半島164個、庫汊240個,沿山坳水面繞一周約800公里,而且水中生長有淡水魚類68種,還生長有豐富的蝦、螃蟹、貝、螺、蠕蟲、水母和水生植物等,為越冬的中華秋沙鴨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
如今的漳河,不僅有“水下大熊貓”桃花水母和“水上飛羽大熊貓”中華秋沙鴨,而且棲息有鴛鴦、游隼、斑頭秋沙鴨、鳳頭??、黑頸??、普通鸕鶿、綠頭鴨、羅紋鴨、針尾鴨、花臉鴨、斑嘴鴨、綠頭鴨、冠魚狗、斑魚狗、灰頭麥雞、鳳頭麥雞等珍稀鳥類,是荊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名片。
黑鸛翱翔漢江
去年4月初的一天,有鳥類觀察員在沙洋漢江下游的一處江心洲上發現了“國寶”黑鸛。
那天,在陽光的照耀下,奔騰不息的漢江波光粼粼,8只黑鸛在江心洲上悠閑地梳理著羽翅。當放哨的黑鸛發現岸邊有異常情況時,突然帶領群聚的黑鸛張開飛羽一路奔跑,騰空而起,瞬間在空中形成一條黑色的飛行線,翱翔漢江上空,十分壯觀。
黑鸛,是一種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體態優美,黑色的羽毛鮮亮奪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世界瀕危物種。漢江長年奔騰不息,冬季不結冰,水中生長的淡水魚類豐富,是南遷越冬黑鸛的最佳棲息地。
沙洋縣境內漢江段長約75公里,自從南水北調興隆閘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抬高了沙洋漢江段水位,形成了寬闊的水域,更是讓這里成為鳥類安居的樂園。
近幾年來,我市漢江流域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更為鳥類生存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不僅是黑鸛,中華秋沙鴨也開始出現在漢江。
美麗鴛鴦在錢河
錢河地處東寶山區,是荊山余脈中一條匯聚百條小溪而形成的天然河流,自古就是一條流進漳河注入長江的支流,是美麗鴛鴦的家園。
2015年秋天,名不見經傳的錢河因鴛鴦棲息而聞名大江南北。鴛鴦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每年10月,鴛鴦集群從北方南遷至東寶錢河越冬;第二年4月,又集群從越冬地由南向北遷徙至東北及西伯利亞繁殖。幾年來,荊門市愛鳥文化研究會鳥類觀察員多次深入錢河鴛鴦越冬棲息地,追蹤觀察記錄越冬鴛鴦100多只。而且觀察到錢河還有不遷徙的少數鴛鴦在當地繁殖育雛。
據錢河村一位姓林的村民介紹,20多年來,每年深秋飛到錢河巴巖水庫越冬的鴛鴦很多,一到清明節左右,鴛鴦便集群飛走了。以前村民都不認識鴛鴦,平時見到它們也習以為常,通稱它們為“花鴨”。
在錢河,人與鴛鴦和諧相處,已是平常。
天鵝飛回借糧湖
2016年冬天,地處荊門與潛江交界處的借糧湖,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終于召喚回來一群久別的越冬天鵝。
當年飛回借糧湖越冬的天鵝有30多只。這些美麗的白天鵝悠閑自得,站立在湖水淺灘中曬太陽,舒展羽翅,而且潔白的倩影倒映在明鏡般的湖水里顯得格外亮麗。
天鵝,別名白天鵝,屬雁行目鴨科類大型水禽,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世界瀕危物種。天鵝是地球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性機警、膽怯,善游泳。從外觀看,大天鵝和小天鵝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嘴唇長短有所區別。
天鵝飛回借糧湖,這一可喜的生態景觀,在江漢平原引起了不小震動。
借糧湖又名接糧湖,位于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與潛江市積玉口鎮交界處,系千余年沉溺型丘間洼地積水而成的滯積湖。借糧湖是江漢平原腹地的一塊天然湖泊濕地,水質清澈見底,自古就是天鵝、大雁、野鴨等鳥類的棲息地。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借糧湖圍湖造田,湖區水面縮小,再加上人工圍網養殖,趕走了越冬的天鵝。近幾年來,借糧湖拆除圍網,恢復天然漁場,在湖水淺灘種植蓮藕,改善了湖泊生態環境,天鵝才重回借糧湖。
白琵鷺春戀長湖
早春二月,荊門市愛鳥文化研究會鳥類觀察員來到沙洋長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廣袤的湖泊濕地見到一群群潔白如玉的水鳥,在陽光照耀下猶如一條白色的玉帶時起時伏,遠看以為是成群的白天鵝一頭扎在水中覓食。經過仔細觀察才看清,百米之外的湖中,那群覓食的白色水鳥,不是白天鵝,而是嘴角直長扁得像琵琶的白琵鷺。
轉眼間,蔚藍色的天空又飛來一群白琵鷺,緩緩降落在湖中那群白琵鷺覓食的水域里。只見一只只體形高大、羽毛潔白、姿態優美的白琵鷺,金雞獨立站在水中沐浴著暖暖的陽光。白琵鷺那黝黑扁闊直長似琵琶的嘴殼,在陽光照耀下錚錚發亮。春江水暖,魚蝦浮游,真沒想到長湖還棲息有近200只白琵鷺,全國罕見。
白琵鷺屬于鹮科琵鷺,因嘴極象琵琶而得名,為大型涉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常聚大群棲息于湖泊濕地,每年3月底從南方越冬地飛回北方繁殖地,深秋季節南遷至長江中下游及東南亞越冬。
長湖位于荊門、荊州、潛江三市交界處,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也是長江、漢江間地勢最高的湖泊,面積122.5平方公里,浮游生物生長旺盛,魚類品種約20種。近幾年,為了加強對長湖濕地的保護,從源頭上防止污染,凈化水質,各地下大力氣整治沿湖的造紙廠、玻璃廠、養殖場等,實行了關、停、并、轉,徹底解決了長湖污染源。并采取疏通河道、植樹種草,對河水進行微生物技術處理等辦法,開展退田還湖、拆除圍網養殖、“禁漁”等綜合整治,讓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白琵鷺等珍稀鳥類得以重返長湖。
鳥是不分國界的動物,是大自然的精靈,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哪里有綠水青山,哪里就是鳥類安居的家園。如今,全市上下正在努力建設生態荊門,最終,將把荊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大雁愛上黃蕩湖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一字行。”一群群越冬的大雁,翱翔在漢江泛洪區的黃蕩湖上空,俯瞰回春的大地,猶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黃蕩湖坐落在漢江流域的沙洋縣高陽鎮境內,如今自然湖泊面積有5.35平方公里。2012年12月,黃蕩湖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納入《湖北省第一批湖泊保護名錄》。據史料記載,黃蕩湖是漢江泛洪時留下的湖泊濕地,蘆葦叢生,魚蝦豐富,自古就是大雁越冬的棲息地。上世紀五十年代,沙洋農場建設初期以墾湖造田為主,使大片漢江流域的湖泊濕地變成了耕種的農田。現在留下的天然湖泊不到過去的十分之一,是大雁及其他鳥類的家園。
每年深秋時節,從北方遷徙到沙洋黃蕩湖棲息越冬的大雁有數千只之多,而且大雁種類有鴻雁、豆雁、灰雁和白額雁等。大雁愛上黃蕩湖,已成為沙洋漢江湖區難得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大雁,又稱野鵝,是大型雁類的通稱。它貌似天鵝,是家鵝的祖先,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雁是人類熟知的鳥類種群,每年秋分后,大雁從北方南遷至長江中下游越冬。春分后,大雁又北歸遷徙到東北繁殖地育雛。
黃蕩湖棲息的大雁屬冬候鳥。每年深秋遷徙到黃蕩湖越冬的大雁有增無減,這一自然現象,與當地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有關。一些自然湖泊實行天然養殖,冬天湖邊種植麥草,為大雁儲備了豐富的越冬食物。再加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棲息黃蕩湖的大雁有了居家的安全感。
再過幾天,棲息黃蕩湖越冬的大雁又將北遷飛回繁殖地育雛。深秋時節,大雁南歸時,黃蕩湖將會迎來更多的越冬大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