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未來戰爭是“士官的戰爭”。在強軍興軍征程上,士官已成為生成、儲備和提高戰斗力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快培養軍隊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士官人才?湖北省武昌職業學院用探索實踐回答了這一新課題。它的可喜之處在于:民辦高校正積極加入軍民融合人才培養體系之中,猶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它的可貴之處在于:通過資本、機制等全方位良性競爭,不斷釋放出依托地方高校培養新軍事人才的“鲇魚效應”。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現強軍目標是我軍建設的根本方針和中心任務,實現這一目標的要素有很多,但關鍵還得靠人才。新型軍事人才從哪里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加強教育資源統籌,完善軍民融合的人才培養使用體系。正如習主席強調指出:“推動人才政策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事實上,近年來我軍依托地方國民教育,吸收了大量的高學歷人才。但要實現軍民融合人才培養常態化,必須充分統籌利用國民教育和國防教育資源,推動軍事教育和國民教育深度融合,切實構建起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
當前,我軍正處在開啟強軍興軍征程的關鍵時期,部隊基礎設施建設、武器裝備發展、官兵生活條件改善都需要大量經費,這就要求必須把有限的經費花在刀刃上。在這種背景下,實行軍民融合人才培養,理應樹立一個觀念:能共享地方資源的就共享。比如定向培養直招士官,應循序漸進地、更多地賦予地方高校培訓任務,將經過錘煉的高素質士官人才通過考核安排到合適的崗位,從而促進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轉變。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節約國防經費支出,軍隊還可以集中精力抓訓練與作戰,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軍民融合人才培養涉及軍地多個部門,需要協調推動的事項有很多,這就需要省軍區系統充分發揮協調部作用牽好線搭好橋,協調各級黨委政府把軍民融合人才培養工作納入議事范疇,共同建立軍民融合人才培養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監督評估、科研協同等機制,完善聯席會議、情況通報、任務對接、協調會商等制度和規定。另外,還要搭建軍地人才培養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攜手地方建立軍用人才培養信息庫,制作地方高校資源檢索目錄,不斷盤活優勢教育資源,為地方高校培養軍事人才提供廣覆蓋、差異化、多層次服務。
實現軍民融合人才培養制度化、常態化,是一項戰略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只要軍地同心、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做到思想感情融為一體,目標追求融為一體,發展布局融為一體,就一定可以培養更多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優秀軍事人才,為實現富國強軍根本目標提供強力支撐。
(作者系湖北省軍區政委馮曉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