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張雙雙通訊員王文初
“過去往牌場跑,現在往廣場跑,是新時代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7月底,公安縣獅子口鎮文化站站長雷元坤在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上發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走訪了公安縣多個鄉鎮。
文化廣場替代麻將桌
7月26日晚,公安縣獅子口鎮綜合文化站廣場,一群廣場舞愛好者伴著動感音樂翩翩起舞,村民們搖著蒲扇悠閑地坐在一旁觀看。“只要不下雨,天天都有廣場舞。但在文化廣場修建之前,很多女同志成天泡在里面打牌、打麻將,家庭矛盾不斷。”獅子口社區黨總支書記林先明介紹,在文化站帶動下,村里許多女同志走下牌桌,走向廣場。慢慢地,夫妻關系好了,婆媳和睦了。
同樣,在麻豪口鎮,文化站站長嚴汝坤介紹,“有一些癡迷者,做飯時都會放著音樂。像磚橋口村的嚴姑娘,原來長期打麻將,久坐導致腰部毛病,跳廣場舞之后身體好多了。現在天熱,每天晚上都會有家屬提前來廣場灑水降溫,方便大家跳舞。”
嚴汝坤說,“我們專門請到縣文化館的專家,來鎮里培訓了70多名廣場舞愛好者,全鎮經常參加文藝體育活動的有2000多人。”
據介紹,去年,公安縣級層面舉辦的廣場舞大賽、春晚、社區天天唱等群文活動200多場,近萬名群眾參與。
鄉鎮樂隊有模有樣
麻豪口鎮有4支文化志愿服務隊,其中,樂隊名氣最大。這支樂隊近30人,都是農村人,每周三固定到鎮文化站排練,鎮村文化活動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78歲的萬志剛是“老文青”,曾在樂團工作過,鋼琴、電子琴、笛子、嗩吶、二胡、口琴都會,是樂隊主心骨,被尊為萬老師。“現在在文化站練習,方便多了。站里還為我們準備好茶水,非常感激!”萬志剛說。
樂隊里有一名特殊隊員——修鞋匠梁傳發。15歲那年,梁傳發在一場意外中失去一條腿,此后只能靠在馬路邊修鞋維生。身體殘疾、經濟貧困,梁傳發生活狀態不佳。每次樂隊到村里表演,梁傳發都會出現。萬志剛見他對音樂有興趣,便開始教他,讓他加入樂隊。梁傳發非常勤奮,幾乎每天到文化站練習,很快便把電子琴彈得有模有樣。
目前,公安全縣(含村)業余文體團隊有1097支,約2.8萬人參與。
基層文化供給水平尚待提升
“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自然對精神文化生活有需求。”公安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孟麗平介紹,近年,公安縣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點向農村傾斜,探索“五個一”文明創建工程,即一個文化墻、一個文明實踐大講堂、一個綜合文體活動中心、一個鄉村大舞臺、一支志愿服務隊,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建場地,送書、送設備,解決起來不難。但老百姓如何用、用得好,還需要專業指導。提升基層文化供給水平,是現在最需要的。”孟麗平說。
為此,公安縣“增編派駐”,為每個鄉鎮文體服務中心配備3名工作人員,為縣直文化單位職工提供培訓。采用購買、聘請等方式,與高等院校和專業團隊合作,提供專業支持。逐步將送戲下鄉、重大群文活動等納入財政預算,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