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記者從潛江市文聯了解到,為豐富龍蝦節文化內涵,培育“潛江詩群”文學品牌,他們將在第十屆湖北潛江國際龍蝦節期間邀請張桃洲、敬文東、葉輝、啞石、宇向等40余名全國著名詩人、詩評家來潛采風,開展詩會系列活動,創作一批以龍蝦為主題的詩歌作品,同時舉辦第三屆“潛江詩群”學術研討會。屆時,中國詩歌界的目光將再次聚焦潛江。
前世:筆寫百象起詩風
潛江是詩歌之城,僅有百萬人口,寫詩的卻有三千多人,遍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公務員、教師、農民工,從60后到00后,有上百名詩人活躍在中國詩壇,三十多名詩人在全國詩歌大賽中獲獎。每年都有數名詩人入選國內多種詩歌年度選本。2007年,潛江就被授予“中華詩詞之市”稱號。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吉狄馬認為,“潛江詩群”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區域性流派,詩群的興起也是詩壇繁榮的縮影,并認為當下中國正是寫詩的最好時代。
原《人民文學》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韓作榮也說,作為一個省直管市,潛江詩人如此密集,創作質量如此均衡,在全國都較為罕見。他稱之為詩歌界的“潛江現象”。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潛江各地詩歌社團和民間刊物不斷涌現,從1985年至今,先后誕生了“楚風”“黑羽毛”“江漢雨”“天涯路”“第三者”“同桌”“江漢平原詩群”等30多個詩歌社團。進入90年代,詩歌創作由社團化逐步轉變為詩人的個性化創作,作品漸趨成熟,并逐步形成多元化創作風格。潛江詩人個體成就日益顯現,隊伍不斷擴大,黃明山、讓青、沉河、宇龍、柳宗宣、梁文濤、龔純(湖北青蛙)、唐躍生、余述平、魯西西、郭紅云、賀華中(佳北)、張秉正、程遠朝、曹代柏、韓宗渭、朱振雷(秀夫)、汪孝雄(雪鷹)、楊義祥、楊漢年、周叢磊、唐本年、吳位瓊、關慧敏、朱明安、齊善文、王貴文等詩人,都是潛江非常活躍的文學力量。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潛江詩人用或清新細膩,或深沉凝重的筆觸,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烙下時代印記,寫出自我特色,在省內、全國乃至海內外得到了廣泛認同。

據統計,近年來潛江詩人發表的詩歌作品數以千計,有五十余名詩人公開出版詩集近百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當代》《星星》《綠風》《中國詩歌》《長江文藝》《詩歌月刊》《詩潮》等報刊常常出現潛江詩人的名字。有不少作品在全國詩歌大獎賽中獲獎或被收入各種詩歌選本。
2007年,潛江舉辦了“中國詩人曹禺故里行暨湖北·潛江端午詩會”文學采風活動,2010年、2014年,又舉辦了“曹禺杯”全國詩歌大賽。一年一度的“龍蝦節詩會”吸引全國眾多知名詩人云集潛江。這些活動都為越來越多的本土詩人提供了創作的溫床。“潛江詩群”的崛起,是水鄉園林豐富詩意的一種表征。
今生:心照萬物涌詩潮
新世紀以來,由于互聯網的興起,催生了詩歌創作的新一輪熱潮。魏理科(大頭鴨鴨)、彭家洪(佳虹)、柴安平、楊岱林、鄢來剛、周忠義、丁武建、路漫、工兵、硯濃、關伯煜、陳建軍、丁香結、王宇、王華、王本倫、楊遠林、楊華之、吳開展等更多優秀詩人脫穎而出。從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直至1990年代,每一個年代出生的詩人都有代表活躍在今天的潛江詩壇。


四川遂寧《詩刊》詩歌獎2018年度陳子昂詩歌頒獎典禮,黍不語(左二)
2019年3月3日,在四川遂寧《詩刊》詩歌獎2018年度陳子昂詩歌頒獎典禮上,黍不語獲“年度青年詩人獎”;2018年4月29日,在江蘇昆山舉行的“第三屆揚子江青年詩人獎頒獎典禮”上,黍不語憑借刊于《揚子江詩刊》2017年第4期的《黍不語的詩》榮獲第三屆揚子江年度青年詩人獎。
“80后”女詩人黍不語的名氣,常常為詩人、詩評家所稱道。詩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執浩說,黍不語的詩干凈內斂,語言清麗自然,在漫不經心中把玩人生況味,從點滴些微物像中滲透出溫潤光亮。詩評家榮光啟評論道,黍不語是專注于對世界的沉思、對無名之物的發現、對愛的尋求的寫作者,她為自身的心靈需求而寫作的態度,恰是寫作的本源和正途。
黍不語說,她2012年才開始拿筆寫詩。有一次,一個詩歌微信公眾號發出她的一首小詩,很快有了2萬閱讀量。2018年4月,黍不語接到朋友通過微信發來的圖片,她的詩歌《春日想到母親》,被懸掛在武漢地鐵2號線積玉橋站。像黍不語一樣,大頭鴨鴨、湖北青蛙等10余名詩人的詩歌,也在武漢地鐵沿線被千千萬萬的人閱讀。潛江本土詩作走出家門,被更多人熟知。江漢平原的土地特性讓潛江詩人的詩蘊含力量和持續性,并因此受到詩歌界的廣泛關注。
詩歌也逐漸變成潛江年輕人的“寵兒”,一些90后、00后也加入寫詩行列。1992年出生的王威洋,被形容詩寫得像“一匹野馬飛奔過來”。王威洋關注江漢平原的歷史風俗,創作的系列組詩《民間記憶》令詩友們驚艷。“寫詩可以把生活中的情緒和思考表達出來,是件挺酷的事。”詩人阿志的話代表了新生代潛江詩人的心聲。
“90 后”詩人王威洋、灰狗、韓梅等人活躍在網絡詩歌平臺,可謂是“潛江詩群”的新生代力量,為“潛江詩群”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未來:力發千鈞揚詩名
“潛江市文聯為我們搭建了平臺,發掘了大量的詩壇新人,以豐富的活動為載體加強詩人的交流溝通,引導創作,為‘潛江詩群’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潛江市作協主席黃明山說。
近些年,潛江市文聯主辦的“中國詩人曹禺故里行”文學采風、歷屆“龍蝦節詩會”、《潛江詩選》學術研討會、“潛江詩群”研討會暨章華臺詩會等活動,吸引了吉狄馬加、葉辛、韓作榮、李小雨、蔣子龍、林莽、李少君、霍俊明、于堅、韓東、楊黎、沈浩波、陳先發、雷平陽、田禾、唐曉渡、錢文亮、劉潔岷、榮光啟、張執浩等著名詩人、詩評家到我市參加文學采風活動。
目前,潛江有《雷雨文學》《筆架山》《章華臺》等10余種刊物,《潛江日報》副刊每年春季開辟“三月詩會”專版,全力推介本土詩人作品,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成為潛江詩人成長的搖籃。每年10月,由政府主導、學校組織開展的大型詩歌創作交流活動和詩歌作品展,培養詩人,從小做起。

潛江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每年財政撥付專款用于文化建設,“潛江詩群”是其中重點扶持對象之一。

潛江市委書記吳祖云表示,要充分挖掘小龍蝦美食文化、曹禺文化、章華臺楚文化、水鄉文化、農耕文化等特色文化內涵。這為潛江詩歌創作指明了方向。
“潛江詩群”無疑是文化名市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潛江詩群”品牌必然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和稱道,必然激勵更多詩人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記者 林楚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