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男婚女嫁,京山市孫橋鎮卻流行獨有的女婚男嫁。統計顯示,全鎮8780對夫妻中有76%是女子留家招上門婿,孫橋成為遠近聞名的“倒插門”之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近日赴京山孫橋鎮探訪。
嫁出去的兒子潑出去的水
元月28日,孫橋陳集村,記者偶遇一支接親隊伍。25歲的新娘王雅是陳集人,新郎從鐘祥遠“嫁”而來。11時許,迎親車隊停在離新娘家一公里路邊,王雅的父母王峰、張宏與親友早早等候,新郎鄧任超一開車門,腳不離地,坐上丈母娘及其姐妹用手搭建的“軟轎”。伴隨陣陣鑼鼓,鞭炮齊鳴,“軟轎”朝前奔去。
女婚男嫁有一套婚俗流程。王峰介紹,一般女方先在媒人陪同下上門提親,下聘禮,定婚期。結婚那天,女方家準備彩車接親。當新郎走出家門,公爹公婆要送到門口。婚后第三天,男方家派人將新郎新娘接回家見父母,午飯后,新郎新娘一同返回新娘家,這叫“回門”。婚后生的孩子隨女方姓。
在孫橋鎮文化站,當地演員正在編排情景劇《娶新郎》,準備春節上演。《娶新郎》講述的是孫橋婚俗中令人喜笑顏開的片段,串綴出別致的民俗風情。“在孫橋,大多是女人主家管事,當地有‘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傳統。”編劇傅加華說,一般家里如生一兒一女或兩個女兒,必須要留一個女兒在家“娶”上門女婿,為此要把自家兒子“嫁”出去。
好吃好穿都留給女婿
據考證,孫橋女婚男嫁婚俗起源明朝洪武年間,距今500多年。60歲的孫橋鎮文化站原站長李文華研究孫橋婚俗37年,他認為,其形成與當地的歷史地理、文化現象以及經濟生活有關。
清光緒八年《京山縣志》載,元末天下大亂,盜寇蜂起,京山慘遭殺戮,邑民僅存七十余家,是時田土曠蕪無主。孫橋山林沃野,成為京山縣移民最多的地區。李文華說,孫橋屬移民區,姓氏雜亂,難以形成家族式村落,少了傳統風俗制約,女子地位較高,婚姻多了一份自由。另外,孫橋地廣人稀,田多人少,留女招婿,除了撐門戶,也是為了添勞力。“孫橋是京山橋米原產地,物產豐饒,女子大多不愿外嫁。”李文華說,孫橋鄉鄰豁達,民風淳樸,上門婿不受歧視,這是婚俗傳承的根本因素。現在,孫橋不少家庭已是連續四代女婚男嫁。
在友利村,75歲的村民陳道友正在洗泡菜壇子,女婿張大春在豬圈喂豬。“我是上門婿,“嫁”到楊家。從清代開始,楊家每代都是‘楊門女將’,四代都是招的上門婿。”陳道友幽默地告訴記者,他有3個女兒,兩個出嫁,一個留招上門婿,楊家是“留女不留男”。“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招上門婿,我其實也是從外村‘嫁’過來的女婿。”友利村支書熊山林笑著說,女婿在丈母娘家當成兒子養,因為是勞力,還被當個寶,好吃好穿的都留給女婿。不過,經濟大權大多還在娘家,大事還是女方說了算。
上門婿孝老愛親是主流
在楊家畈村,上門婿余壽平入選好人榜,他的照片掛在村部廣場櫥窗里。1986年,余壽平“嫁”到該村與王章紅結婚,33年如一日,辛勤勞作的同時,還精心照料癱瘓在床的岳父岳母,端屎端尿無怨無悔。“在村里,有一批像余壽平這樣的上門婿,成為村民榜樣。”楊家畈村支部副書記李志林對記者說。
許朝廷是蔣家大堰村上門婿,他當過小工、開過拖拉機,后創辦朝廷米廠,加工京山橋米,年銷售收入過千萬,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如今,隨著獨生子女增多,孫橋女婚男嫁有了新變化。現在女婿上門,除延續以往傳統形式外,還有第二種叫不接不嫁,即上兩邊門,耕種兩邊的田地,贍養兩邊的父母,繼承兩邊的家產。二胎政策實施后,夫妻有兩個孩子的各隨一姓。“在孫橋,婦女地位高,孫橋評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單位。”孫橋鎮黨委書記袁向紅說,更可貴的是,獨特婚俗帶來家庭和睦、孝老愛親新風,每年孫橋的好人榜、最美家庭等在京山都排名靠前,還產生過荊楚楷模。
2013年,孫橋婚俗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一個鄉鎮,多半家庭的女兒留家招上門婿,在漢族地區很罕見。”京山民俗專家李甫清認為,孫橋獨特的娶新郎婚俗,對研究鄂中地區民俗文化,有很高的價值。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戴輝、通訊員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