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2月15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徐燕 趙得愛)從本科到博士三年級,累計獲得15萬元獎學金,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常珊,像往年一樣,春節又給父母發了1萬元的大紅包,這已是她第3年給父母萬元紅包了。

給父母發紅包是個心意
“給父母發紅包是很自然的事。”楚天都市報記者輾轉聯系上常同學時,她十分低調地說,“博士的本分就是學習,不希望大家因為紅包的事關注我”。
今年27歲的常珊是湖北荊州人,2010年開始就讀于地大,一路讀到了博三。父母一直從事小龍蝦養殖工作,自從自己和哥哥大學本科畢業后,家里負擔已經大為減輕,“爸爸媽媽也都退休了,還有一定退休金,給父母紅包是很多兒女都會做的事,這很平常。”常同學表示。
讀本科時,家里還會給她打來生活費,自從2014年開始碩博連讀后,常同學就沒有找家里伸手要過錢了,“碩博期間沒有交過學費,自己讀博期間拿的一等獎學金用作生活費綽綽有余了,一個月有四千余元。”常同學打趣道:粗略算了下,9年下來,她累計獲得的各種獎學金、助學金以及學校補助,已超過了15萬元。
據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研究生80%的學生免學費,博士生學費全免。常同學表示,從3年前開始,自己寒假回家過年時,都會給父母包一個1萬元的紅包,今年也不例外,“我喜歡通過銀行轉賬和支付寶轉賬,這樣不會被父母拒絕”,常珊笑言,“只想讓父母安心,女兒已經長大獨立了”。

合格的博士靠科研說話
昨日,常珊返回學校后沒怎么休息,就直接去了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里已經有很多人了,大家都在埋頭科研,絲毫看不出來學校還在放假。 ” “我學地質其實是誤打誤撞。”她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當初選擇地質學專業,是覺得地質專業常年在野外工作,可以親近自然,而自己不太喜歡坐辦公室。
上大學后,常珊對地質學越來越感興趣,本科時就去了北戴河、周口店等野外實習基地,讀研期間更是遠涉重洋,先后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法國里爾大學短期學習,還參加過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的放射蟲國際會議,并做了口頭學術報告。
“有一種在游歷中把知識都學了的感覺。”原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把實踐教學作為優良傳統與教學特色,不僅研究生,本科生每年也都有大量社會實踐,這一點讓常珊受益良多。用她自己的話說,“見過世面,眼界開了,就不會鉆牛角尖了,心態就能保持好”。常同學認為,這背后還有來自導師在生活和科研上的引導,有任何問題都及時提供幫助。
“最近忙著改論文,畢竟一名合格的博士生是靠文章說話。”常同學對近日博士打假的輿論熱點也有所關注。除了6次獲得國家級獎學金外,她還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3篇SCI論文,以合作者身份發表了兩篇SCI論文。“提到女博士,外界可能總刻板印象,其實作為博士生,我很享受在學術世界里遨游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