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吼叫”輔導作業 能堅持幾天
“這么簡單不會做,你干什么吃的?”“這么笨呢,說幾遍了不會記?”……每當輔導孩子的作業,不少家長就不自覺開啟了“吼叫模式”,甚至患上“恐輔癥”。一組家長“崩潰吼叫式”輔導作業的視頻更是在網上久傳不衰。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如此難題如何破解?專家認為,長期吼叫對于孩子身心發育和成長無益,建議家長客觀看待作業性質,少吼孩子,同時逐漸嘗試“零吼叫”。
□ 尷尬的家長
開學后僅一周,用光吼叫“配額”
“昨天晚上剛跟他吼了一回。我已經定了這學期一個月最多吼一次。剛開學,配額就用光了。”鵬鵬媽在微信里跟鵬鵬爸吐槽。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個字的讀音。“有個‘高潮迭起’的詞,兒子都上初一了,‘迭’字還不認識!我告訴了他,順嘴要求他把拼音寫給我。你知道他寫個啥,‘dei’,提示了三遍,都沒寫對!”
談起此事時,鵬鵬媽的語氣已經比較和緩。雖然她和鵬鵬爸都是博士學歷,但她自認為并不是“雞血”媽媽。平日里同事和鄰居對她的印象也是“溫和、開朗、有文化味”,不敢相信她也會“吼”孩子。鵬鵬媽苦笑著自嘲:“養孩子后,才發現自己有人格分裂傾向。對孩子以外的人都能溫和有禮,一碰到孩子學習,就分裂出一個暴躁、偏執的自我。”
鵬鵬媽回顧了陪孩子走的這一路,總結了一個規律:一、二年級時,總是“吼”孩子的坐姿和學習習慣;三、四年級時,總為孩子作業的對錯上火;到了五、六年級,能把她惹急的,通常是孩子的學習態度。
如今,鵬鵬媽覺得“吼”孩子的次數已在減少,她也意識到“吼”孩子發泄的不過是壞情緒,對解決問題并沒有太大幫助。且隨著孩子年級的增長,她也逐漸接受了現實,“孩子到底是不是那塊料,到三、四年級時就能看個七八成了。我家孩子也就是中游水平,怎么學也當不了學霸,不必難為孩子。只要他學習態度端正,我也懶得較勁了。”
鵬鵬去年上初中后,她更加注意克制自己。上個學期,她印象中“吼”孩子的次數不超過十次,這個學期定了“最多吼六次”的小目標。“孩子也大了,快到青春期了,我也怕激化矛盾引發孩子叛逆。”雖然心里很清楚,但是鵬鵬媽還是沒有克制住自己,開學第一周就爆發了,“做不到完全‘戒吼’,但是盡量少‘吼’是必須的。”
立“戒吼”目標,一邊戒一邊犯
小小媽已“戒吼”了三個多月。這中間,每次快到忍耐極限時,她都會迅速離開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刷手機。而她的這種改變源自于小小姥姥的勸說和小小的恐懼。
去年“十一”黃金周,小小媽帶著小小回姥姥家度假。假期后兩天,她陪著剛上一年級的小小做作業。小小的書寫不好,小小媽忍耐了幾次就開始拍桌子,母女倆吵鬧了半個多小時才把作業寫完。在小小去別屋玩玩具時,當了一輩子小學老師的小小姥姥把小小媽叫到了廚房,讓她反思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被這么吼過,這么吼孩子是否有正面影響。“你這樣吼孩子,只能讓孩子越來越不聽你的;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控制脾氣,將來,孩子的脾氣會比你更大;一個成年人對孩子說話,嗓門越高越沒有涵養!”
姥姥的這段話觸動了小小媽。從老家回來后,她開始克制自己的脾氣。但十幾天后,在小小用App復習英語、對一個內容幾次都沒有回答正確時,她又忍不住爆發了,“瞎戳什么,怎么那么笨呢。”小小媽煩躁地一腳踢爆了掛在墻邊的氣球,小小嚇得哇哇大哭,撲上來拽住她的手。小小媽的煩躁突然消散,姥姥的話又浮上心頭,她趕緊抱著孩子連聲道歉。
相比之下,昭昭媽的“戒吼”行動顯得較為失敗。“基本沒堅持住。就第一天堅持沒吼,只是說話帶點諷刺之類的,昨天又犯了。”昭昭媽說,昨天在輔導兒子數學作業時,孩子沒有認真審題、概念不清,她詳細講解一遍后,想拉著孩子讓他復述鞏固,但孩子依舊不過腦子,隨口就答錯,沒搞明白。“我最生氣的是他的態度,這不是超綱的題,我講著他還不認真聽,一邊擺弄著水杯,心不在焉。面對這樣的情形,有幾個父母能忍住不吼啊!”
“回頭反思,當時再耐心說一遍也就好了。但那種氛圍下就是不能忍。”昭昭媽說,她也明白“吼”不管用,每次事后也后悔自責,但就是特別生氣。“零吼叫?我再試試吧,爭取再堅持七天看看效果。”
□ 委屈的孩子
媽媽總為小事崩潰,“越喊越不想做”
面對經常“吼”自己的媽媽,孩子心里也有想法。
鵬鵬把媽媽的“吼”定義為“情緒崩潰”。他覺得媽媽總是容易為一些小事情而失去控制,而自己每次都是“很大度地原諒媽媽”。鵬鵬的這種認知來自于爸爸多次事后“抹稀泥”,“媽媽是女的,女性都比較情緒化,咱們男的得讓著她。”對于媽媽指出的學習上的錯誤,鵬鵬也不太同意,“她在上學的時候,能保證自己天天作業都完成得完美無缺?每次考試都沒有粗心大意?這種要求本身就是反人類。”
昭昭則認為媽媽脾氣太急,“吼叫”不僅影響自己的學習狀態,更可能影響學習興趣。“每次做作業,剛開始沒多久就又吼又喊的。本來有點思路和狀態,一喊我就蒙了,越喊越不想做,越覺得學習沒有意思。”昭昭說,他希望媽媽能夠和自己站在一條陣線上,共同去對付作業這個“敵人”。“兩個人一起對付難題,而不是天天盯著我,催著我,要有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
鵬鵬和昭昭表達了想法,但小小卻因為媽媽的“吼叫”似乎變得更為沉默,這也促使小小媽媽反思得更徹底。
雖然最終小小的害怕還是被媽媽的安慰消解了,但從那之后小小拒絕再使用那個App,之前喜歡英語的她也失去了學習興趣。小小媽媽自責不已,且也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之所以吼孩子,其實還是在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此外,小小媽媽也建議,孩子的課外作業盡量少讓家長配合完成,批改也不應該交給家長。
□ 支招
“吼”百害無一利,家長需學四招
“家長也知道‘吼叫式’輔導作業不對、孩子壓力大等,但就是控制不住,根本原因是競爭和評價機制造成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孫宏艷說。她認為,眼下孩子的成績跟很多東西掛鉤。比如,將來要讀的學校、未來的工作等。“根本上還是競爭和評價的‘指揮棒’指的方向不對。”
在孫宏艷看來,“吼叫式”輔導作業“有百害而無一利”,對孩子的行為、情緒、心理、精神等都會帶來負面影響。行為上,動不動對孩子“吼叫”,將遏制孩子的創造力。“容易把孩子的好想法嚇回去。輕松愉快的氛圍,將促進學習。”情緒上,家長的吼叫可能造成孩子焦慮、膽小、抑郁、晚上睡覺不踏實等;心理方面,長期“吼叫”將降低孩子自信,厭惡學習。“人對自我的判斷其實來自于別人的評價。爸媽總是訓斥,慢慢就降低了其自信,強化了自卑。”精神方面,精神狀態不好,蔫頭耷腦、唯唯諾諾,甚至可能受到精神刺激。
那么,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究竟該用什么“姿勢”呢?孫宏艷給了四點建議。
首先,最根本的是家長要轉變對作業的認知觀念。“不會有哪次作業影響和改變人生”,把作業看成只是學習的診斷手段,心態就會好一些。第二,家長要學會自我情緒管控。“想發火時,不妨深呼吸三次,或者出去走一下;又或者,滯后三分鐘再與孩子說話。”第三,做減法。“暴怒和情緒差是一種壞習慣。矯正壞習慣要用‘減法’。比如原來一周‘吼’五次,制定目標要求自己下周‘吼’兩次,慢慢遞減直至‘零吼叫’。”最后,家長要真正給孩子具體的幫助,而不是停留在嘮叨和訓斥上。“教育是一個‘三分教,七分等’的過程,需要提供具體的方法,更要等待孩子成長。比如怎樣改掉馬虎的習慣,怎樣讓孩子動感統合,眼睛看的和腦袋想的,協調表達到筆尖上。”
本報記者 李松林 周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