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吳純新 通訊員況昕昀張鳴
或為照顧子孫、或為闔家團圓,老家的父母隨追夢的年輕人遷居城市。
城市化進程中,隨遷老人群體日漸壯大。他們大多65歲上下,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如何融入城市,成為他們開啟新生活的一道坎。
買菜做飯、接送孩子,隨遷老人生活單調,時間充沛——不會唱歌、跳不來舞,融不進社區,只好閉門不出,老年生活何去何從?放不下鐵鍬、喜歡泥土,鋼筋水泥的城市,去哪享受歸園田居樂趣?
“為了一塊錢爭吵,沒意思!”
61歲的汪秀珍,從老家河南新鄉來武漢已三年,每天早晚接送孫女讀書,其余時間閑得發慌。
兒子兒媳帶她去社區活動中心,唱歌跳舞實在學不來,只慢慢學會了打麻將。
“一坐一天,有時為一塊錢爭吵,沒意思。”不到一個月,汪秀珍就對社區活動中心沒了興趣。
坐不住、閑不慣,汪秀珍重拾種地手藝,把陽臺變成了小菜園。
沒等到收獲,鄰里投訴接踵而至。施肥有異味,澆水四處流,陽臺小菜園只好作罷。很快,汪秀珍和同伴們找到了新“菜地”——竟然在小區綠化帶里“開墾”出一片菜園。自然,隨之而來的是居民的投訴、物業的處罰。
汪秀珍們的種菜“事業”再次中止,但欲望卻更加強烈。
汪秀珍是隨遷老人生活的一個縮影。她所居住的武昌區楊園街國棉社區橡樹灣小區,居民4500余人,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1000名,其中隨遷老人600多名。
生活環境改變,缺乏熟人網絡支持,隨遷老人們很難融入城市小區新生活——要么圍坐一起打牌,要么閉門不出看電視。
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新的社區治理難題。
“吃不完還能送人,有成就!”
每天,68歲的黃志武送孫子到學校后便來到菜園,看看蔬菜的長勢。
黃志武是武漢人,退休后從漢口老房子搬來兒子的新家,幫忙照看孫子讀書。對打牌、唱歌跳舞都沒興趣,閑余時間,除了走親會友就是悶在家里,枯燥無味。他的生活在2017年悄然改變。
針對社區隨遷老人數量大,新舊小區老年人融合難等問題,國棉社區聯合武昌區酈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樓頂平臺,組建公益農夫志愿服務隊,樓頂“開辟”出一個近400平方米的都市菜園,汪秀珍、黃志武就是菜園的主人之一。
“新販子拜師學技術,蠻有意思。”黃志武說,自己喜歡種植又沒搞過,幸好菜園里聚集了一批種地高手,跟著學。培土、育種,眼看著發芽、長苗、成菜,綠油油一片,6平方米的責任地產出可不少。“一天一茬,吃不完就送給社區陽光食堂,特有成就感!”
在黃志武看來,種菜的樂趣在于過程。“土是從江邊一袋一袋提上來的,所有人都是自己動手,享受歡樂還能鍛煉身體。”他說。
從麻將室到樓頂菜園,從切磋牌技到分享種菜心得,隨遷老人和社區居民找到了新的交流平臺。現在,常態化“駐守”菜園的老人有40多位,大半是隨遷老人。
“發揮余熱有所為,新故鄉!”
8個大菜盆,大蒜生姜、時令蔬菜滿足自家所需綽綽有余。“種地能手”汪秀珍在社區小有名氣,還結對幫扶一戶困難家庭,新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讓自己忙起來,老有所為發揮余熱,愛上新故鄉!”來自咸寧的陳娟,去年退休,來武漢幫忙帶外孫女。剛來時,每個周末都要回老家,一是和老朋友們聚聚,二是帶些青菜給外孫女吃。“家里人自己種的菜,放心些。”她說,加入菜園種菜后,朋友多了、菜也有了,兩頭跑次數大大減少。
讓隨遷老人愿意推開門、走下樓,愛上新生活,把“他鄉”當故鄉,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遠鳳認為,開辟社區公共菜園是一個很好途徑,讓隨遷老人結交朋友,增強存在感、價值感,有益于家庭和睦與社區治理。
公共菜園流傳開來,前來報名的隨遷老人絡繹不絕,但受場地影響,不少老人無法參與其中。社區請來專業社工,從老人們的種植興趣出發,設計開展“老年之星,余熱生輝”隨遷老人志愿服務項目,通過綠植認領,參與“結對微心愿,社區綠管家”行動,目前已吸引76位隨遷老人加入志愿隊伍。
記者手記
留下來,老有所樂
吳純新
城市“候鳥”,一老一幼,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對小孩子來說,一兩年時間足以完成身份認知,于老人而言卻是難上加難。
幾十年生活圈子、固化的生活習慣……融合需要隨遷老人們花費時間,也需要城市管理者做好頂層設計。城市搶人大戰,不應僅僅關注青壯年,還要充分考慮他們背后的老人。
讓年輕人留下來,就得讓隨遷老人在城市里找到興趣所在,讓他們老有所樂。
武昌區國棉社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萬千需求,種菜只是其一。如何更好服務隨遷老人老年生活,還需要更多嘗試。同時,城市對本地老年人的各種服務資源,也應該對隨遷老人們開放,創造條件方便隨遷老人了解相關服務信息,針對不同群體隨遷老人的需求,提供更加細致、更加暖心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