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學步履痕》封面。

圖為:陶德麟在武漢珞珈山家中介紹《學步履痕》出版始末。(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陳會君攝)

圖為:《學步履痕》內(nèi)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陳會君通訊員王培剛
他是當代中國著名哲學家,被學界譽為“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領(lǐng)域最前沿、最有影響的前輩學人之一”。
他從抗日的硝煙中走來,親歷了新中國70年的巨變與輝煌。
他曾參與真理標準大討論,所作的《關(guān)于真理標準的幾個問題》等論文在全國產(chǎn)生重大影響。
他,是武漢大學原校長、資深教授陶德麟。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88歲高齡的陶老將自己的中學作文與讀書筆記結(jié)集出版,名為《學步履痕》。該影印本,收錄了陶老初、高中時期的讀書筆記23篇,作文43篇。300多頁的發(fā)黃紙張,端正的小楷文字,再現(xiàn)了哲學大家在青少年時期的憂國憂民情懷和修身養(yǎng)性之道。
艱苦的條件下,師生愛國熱情熾烈如火
談起《學步履痕》出版始末,陶老謙遜地說:“我中學時期的各科作業(yè),一直都保存著。武漢大學、省社科聯(lián)等幾位專家,認為能啟發(fā)當下國學教育,反復提出結(jié)集出版,才有了這個影印本。”
陶老回憶,1943年正是抗戰(zhàn)時期,當時,恩施縣城是戰(zhàn)時省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他在恩施考進省立實驗中學(現(xiàn)為省武昌實驗中學)初中一年級。
在《學步履痕》的自序中,陶老這樣寫道:“校舍是五峰山頂?shù)囊粋€破舊茶廠的幾間木房。老師和學生晚上用的都是沒有燈罩、冒著黑煙的油燈。學生每天清早要下山到清江河邊用河水洗臉。沒有餐桌,大家都蹲在操場上進餐。我們吃的是玉米粥、混合飯(七成糙米加三成玉米)和青菜辣椒;穿的是用再生棉粗布制作的校服。有一次校舍在風雨中損壞了,我們只好在操場上上課,搬幾塊土磚當板凳。”
即便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陶老說,全校師生的愛國熱情卻熾烈如火,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念堅如磐石,樂觀向上的情緒彌漫全校,書聲瑯瑯,弦歌不輟。大家除了發(fā)奮學習,還組織抗日合唱團,排演歌劇,學校對學生德智體美教育抓得很緊,對學生的課業(yè)要求也非常嚴格。
“我們豈能坐視不救?我們豈能目擊他們涂炭生靈?”
1944年9月,當時的國民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學生參加遠征軍。
陶德麟時年13歲,沒有資格參軍。他在作文《從軍去》里慷慨陳詞:無恥的侵略強盜們在行兇了,男女同胞受盡了欺凌!我們豈能坐視不救?我們豈能目擊他們涂炭生靈?艱苦耐勞勇敢果決的青年們啊!大時代的主人翁就是我們!奮起吧!奮起吧!我們要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次年,陶德麟就讀的學校遷回武漢。
面對劫后的武漢,他寫道:這是劫后的武漢,哎,多么悲慘的現(xiàn)象啊!然而這究竟是誰之過呢?敵人嗎?漢奸嗎?自然,他們是罪人!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在身上。諸位啊!這現(xiàn)象是不會長久的。空談無益,漫罵無益,只要每個人將自己的人格樹立起來,不為富貴所淫、貧賤所移、威武所屈,不抱怨,不灰心,埋頭苦干,便足以將可憐的武漢從水火中拯救出來!
老師在陶德麟此篇作文后批注了四個大字:一塵不染。
陶德麟說,老師對學生作業(yè)的批閱一絲不茍,連一個錯別字或?qū)懙貌灰?guī)范的字也決不放過,不妥帖的句子也必定加以修改,對全篇還要打出嚴格的分數(shù),精心寫出文采粲然、書法秀美的評語。
“青年與非青年,只依他們是奮斗或是沉淪而定”
青年與時代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
陶德麟在初中寫下《青年應(yīng)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對于人類多少應(yīng)當有些貢獻,那么人類總能安然存在;尤其是我們青年,正是國家的柱石,世界人類的改進者,所以我們對于人類的幸福,要努力的建設(shè)、創(chuàng)造,以期日新又新……我們應(yīng)有的態(tài)度與精神,最緊要的,要算“負責任”了!不負責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的通病;一部分人,說話隨隨便便,做事馬馬虎虎,這種人腦子里毫無世界人類的觀念,簡直就是宇宙間的敗類!還有一種人:因為避免開罪于人而“不負責”……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好青年,必須切實負起自己的責任!
1948年3月,陶德麟已上高中,在《青年與時代》一文中,他的思考又更進一步:世界上沒有什么力量能使我們不做一個青年,因為青年的意義不僅是指年齡啊!有八十歲的青年也有二十歲的非青年。青年與非青年,只依他們是奮斗或是沉淪而定,只依他們能否緊隨著或是領(lǐng)導著時代而定,年齡是不足道的,甘地以七八十歲的高齡,以瘦弱的身軀,尚能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冒死地為和平而呼喊;他不比一個年齡只有二三十歲而意志非常消沉的人年輕得多么……所以,聰明的不要彷徨吧,時代不會等著你的!我們都是青年,我們只知道一件事,奮斗前進!那些怯懦者制造出來自騙騙人的名詞,不要去睬它吧!來讓我們掄起手來,和時代競走!
“承繼中華文化根脈,青少年必須背負的歷史使命”
相比初中,陶老高中的作文一半以上都是文言文了。陶德麟說,至今他還能背誦當時讀過的一些古文和詩詞,能唱以《禮記·禮運·大同》篇為歌詞的歌曲,也能寫文言文與格律詩,“這顯然得益于少年時期的訓練,我自己覺得那些時間精力沒有白費。”《學步履痕》的序中,有關(guān)專家表示:六十多年前留下的珍貴文字,給我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諸多啟迪,比如,要重視修身修心,養(yǎng)德養(yǎng)性,熔煉茁壯之人格;要志存高遠,涵育效力社會之家國情懷;要博學多識,深厚學養(yǎng)之積淀,等等。同時,我們也深深感悟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承繼五千年中華文化之根脈,是今人尤其是青少年必須背負的歷史使命!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荊楚網(wǎng)絡(lu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gòu) - 網(wǎng)絡(luò)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關(guān)于我們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服務(wù) - 在線投稿
版權(quán)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