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倪四道團隊在偏遠地區翻山越嶺架設地震儀。(圖片由倪四道研究團隊提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文俊 通訊員楊婷婷
解譯地震波,探尋孕震機理、預估震后災害,服務國家重大需求。4月26日,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科技創新推進大會上,“多震相震源參數反演理論及內部結構成像方法”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研究團隊完成。“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具有地震多、分布廣、強度大、災害重等特點。”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倪四道研究員說,如何從地震波中找出地震的孕育規律,在地震發生后快速確定災害分布范圍,是地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十多年來,該團隊在天山山脈、青藏高原等偏遠地區,架設地震儀,記錄地震波,努力解譯地震波記錄中的多種震相,建立了多指標的震相識別體系,顯著改進震源參數和地球內部結構反演的精度,讓地球“畫像”更清晰。其中,發現2004年蘇門答臘大地震破裂長度超過1100公里、持續時間約550秒,為有儀器記錄以來的持續時間和破裂長度最長地震;提出了差分成像方法,有效消除了震源誤差,提升了成像分辨率,發現2008年汶川強震的孕育與地幔結構有密切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