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俊通訊員鄭家裕周華山向紅梅
高峽巍峨,平湖酣暢;長江奔流,樂奏萬方。昨日,一年一度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盛會在秭歸開幕,海峽兩岸的詩人學者、屈氏后裔及各界人士近萬人齊聚屈原祠前,舉行儀式,緬懷和紀念先賢(如圖)。
當日的屈原祠前艷陽高照,碧空萬里。一曲歌舞后,號角長鳴,鼓樂陣陣,與會嘉賓緩步來到祭臺前敬獻花籃。詩人、學者、先進工作者代表敬獻蘭草。海峽兩岸屈氏后裔拋撒花瓣。廣場上觀眾全體起立行三鞠躬,緬懷屈原偉大愛國精神。祭祀結束,禮成誥舞。280名學子齊誦《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抒發愛國熱情。
游江招魂寄哀思,龍舟競渡迎端午。開幕式后,萬余民眾聚集在徐家沖港灣觀看一年一度的傳統龍舟賽。“我哥喲——回喲———”一聲呼喚響徹江面,古樸隆重的游江招魂儀式開始,在婉轉悲壯的音樂聲中,12條龍舟在江面緩緩繞圈盤旋,巡游祈福。“游江招魂”儀式后,江面船槳飛揚,龍舟疾馳。北京回鄉博士團,秭歸在宜農民工,全縣各鄉鎮、機關單位職工等組成的12支龍舟隊開始了激烈的500米直道競速排位賽、決賽的角逐。一艘艘龍舟破風劈浪,槳手們奮勇爭先,岸上群眾擂鼓吶喊,為龍舟健兒們加油助威。秭歸在宜農民工代表隊勇奪決賽冠軍。“秭歸端午活動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秭歸縣文旅局局長商祥君介紹,史載自南北朝開始,秭歸每年端午節期間都要舉行隆重的公祭屈原活動,古老的儀式一直延續至今。2009年,中國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萬古流長根同源,生生不息端午情。秭歸縣委書記盧輝說,秭歸千年不斷的端午文化盛會如今已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符號。秭歸將繼續發揚“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精神,爭做志存高遠的追夢人,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已是第四次到秭歸參加端午節活動,來自臺灣彰化的屈氏后裔、81歲的屈陳珠金仍然掩飾不住激動,她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說:“到了秭歸,我就感覺自己回家了。”屈陳珠金的孫子屈奉廷是第二次陪奶奶一起到秭歸過端午節。他告訴記者,臺灣彰化也有個屈家村,村里有兩百多屈姓人家。2016年該村和秭歸歸州鎮萬古寺村結成了姊妹村,兩地之間屈氏后裔常年保持聯系,圍繞端午節展開活動。作為屈氏后裔,陪奶奶尋根,也是讓自己追尋心靈歸屬。
今年恰逢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周年,秭歸以“我們的端午世界的節日”為主題,安排了四大板塊14項子活動。除開幕式、龍舟賽、6月3日的“最多人一起包粽子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外,還有端午詩會、“畫秭歸寫秭歸拍秭歸”系列文學藝術交流活動、非遺文化傳承展示及體驗進景區和社區、焰火晚會、“兩岸屈氏后裔屈原故里過端午”文化交流活動、“我在秭歸過端午十萬游客游秭歸”活動、招商引資投資洽談會,并帶來一場“舌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