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郭承國)隆冬時節,走進老陰山下湖北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核心區域的竹溪縣龍壩鎮,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的秋冬產業開發的場景:紅廟村正在清灌、除草、翻耕500多畝老茶園;肖家邊村年產400萬棒袋料香菇的菌棒生產線有序運轉;油坊河村千畝野生獼猴桃采摘園里,清園與施肥同步進行;同心村500畝有機石榴園里,正在除草、深耕……
鄉村振興,產業為先。今年以來,竹溪縣龍壩鎮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頭號工程,圍繞振興“一杯茶”“一壺油”“一籃菜”“一民宿”“一土陶”的“五個一”產業項目,走“黨旗紅引領興業熱”之路,從鎮黨委書記到村黨支部書記、普通黨員干部,人人披掛上陣,層層壓實責任,認領產業振興陣地,大興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改造老茶園,振興“一杯茶”。按照“讓撂荒茶園煥新生,讓老舊茶園創高產”的思路,該鎮成立“一懷茶”產業振興領導小組,組建老茶園改造工作專班,負責對轄區內撂荒茶園、老(低產)茶園進行普查摸底,分地塊制定茶葉產業振興規劃。并按照“一次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對撂荒茶園、老(低產)茶園改造進行統籌協調、技術指導、項目謀劃等管理支持。今年下半年,十堰市紀委派駐紅廟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結合“戶戶走到、人人見面”了解村情民意,拿出具體的千畝老茶園改造與竹溪產城融合發展的工作清單,向上爭取老茶園改造項目,引入竹溪縣水木菁華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吳壩片老王溝紅廟、磚裕、吳壩等村1000畝老茶園,投入500多萬元資金實施改造。經過2個多月的清灌、除草、翻耕,荊棘叢生的老茶園變成了茶壟墨綠、茶帶蜿蜒的新茶園。據項目改造市場主體負責人介紹,改造后的茶園3年內將會成勢見效,實現企業、村集體、當地群眾同步受益。
技改油茶園,振興“一壺油”。龍壩鎮地處竹溪城郊,素有“溪城后花園”和“竹溪人水缸”之稱。境內有萬畝油茶基地,該鎮因地制宜規劃發展油茶、油菜、油葵產業,切實鞏固“一壺油”產業,組建“一壺油”產業振興領導小組,出臺激勵機制,鞏固傳統油料產業發展。當前,以湖北龍湖源木本油料公司為龍頭,輻射帶動發展5000畝油菜、5000畝油葵、10000畝油茶。
延長菌業鏈,振興“一籃菜”。以肖家邊村年產400棒的菌棒廠為龍頭,輻射帶動意向養菇村、戶同步發展香菇、羊肚菌、木耳,延長產業鏈,激活市場,線下生產、線上銷售,把菌業生產經營發展為一籃菜振興的的主導產業,為民增收拓寬渠道。
開發森康養,振興“一民宿”。選取森林康養資源豐富、條件較好的油坊河、汪家坪村作為試點村,引資開發森林康養產業,從而實現“秋游老鷹仙山看萬山紅遍”、“秋游麻河野生獼猴桃園夢回山野(吃住)羅漢”二日游康養目標。
傳承非遺,振興“一土陶”。該鎮把毛家窯土陶文化傳承作為一項重點產業向深處、實處做,現已建成標準化土陶產業開發車間近3000平方米,購回陶業產品加工設施,引入市場主體,同時申報延伸建設研學旅基地。當下,該鎮“一土陶”工作專班正在穩步推進土陶產業項目工程,依據規劃,2022年將正式開窯生產,實行傳統陶罐限量生產、新型工藝產品訂單生產,重現陶業紅紅火火場面,把毛家窯打造成集生產、經營、研學、旅游的市級非遺文化產業發展高地,造福竹溪人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