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楊文華、王濤)5月18日,鄖陽區譚山鎮農民張世忠高興說:“水利局把自來水引入家中,人畜飲水有好水吃,8畝旱地有自來水澆,感謝黨的好政策。”自2017年以來,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在水利部和省市指導下,把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打贏農村飲水安全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采取專班專責,編制工作方案,多方籌集資金,掛圖作戰,強化質量監管,創新營運模式,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大手筆規劃,著眼有保障、可持續
鄖陽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境內有漢江、堵河、丹江、滔河等760余條大小河流,水資源較豐富,但鄖陽屬典型的石灰巖地區,全區有11個鄉鎮、81個村、12.8萬人居住在石灰巖區域,水土涵養力差,只見雨不存水,加上山大人稀,山高谷深水低,看得見水,吃不到水。
為做好頂層設計,區里動員水利系統干部和各村,開展飲水安全調查,摸清底數。通過科學論證,按照“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的理念,堅持“能集中不分散、能延伸不新建、能自流不提水”的思路,統籌抓好飲水安全工作,編制《全區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專項規劃》,修編《全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總體規劃》,邀請水利部水利規劃總院專家前來把脈問診,幫助制定總體規劃,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集中和小型分散供水工程。對城區周邊鄉鎮和人口密集的地區,采取增容改造和管網延伸;對人口密集和集中安置點但水源不足的地區,采取新建大型水源工程;對確無法找到水源的地區,采取泵站提水和打深井辦法解決;對少數居住分散的地區,建設小型飲水工程。通過多措并舉,解決并鞏固提升10多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高標準建設,立足建得成、全覆蓋
2017年,鄖陽區采取整合水利發展基金、扶貧資金、土地出讓金、體彩基金等多渠道資金。充分利用利用江河、水庫、地下水、泉水等水源,改擴建和新建飲水工程426處。利用漢江水延伸管網輻射帶動,在茶店鎮已建長嶺水廠,直接取漢江水,直接向上游柳陂鎮延伸主管網26公里、下游青山鎮延伸干支管網66公里,實現一個水廠解決3個鎮44個村7.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同時,利用水庫和現有水廠增容、管網延伸,擴大供水范圍。譚家灣水庫屬中型水庫,原建水廠向下游譚家灣、楊溪部分村供水,2018年建成易地搬遷戶達4251戶15133人的青龍泉社區,加上社區內配套建設3000畝香菇基地,需水量陡增,從鮑溝水廠架設應急供水專線的同時,規劃建設日供水2萬噸的子胥水廠,經數月晝夜施工,如期建成通水,通過管網延伸輻射9.5萬群眾,其中貧困人口1.7萬人。劉洞、譚山、梅鋪等鄉鎮24個村都居住在石灰巖地區,長期靠接雨水和打深井吃水,有些地方打兩三百米深仍不見水。為此,以滔河水庫(庫容7100萬方)為水源,增容改造南化水廠,日供水3萬噸,管網輸送長達47公里,解決了沿途30多個村5.9萬人的飲水問題。
多措并舉解決水源問題。針對高海拔、無水源的村莊,采取高處引水、低處抽水、地下打井相結合的辦法,解決水源問題。南化塘鎮羅堰村位于滔河水庫的源頭,2018年5月投入資金265萬元,建設抽水、引水相結合的3處小型供水工程,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大柳鄉金堂村和杠子溝村海拔600多米,長期靠接雨水和水窖供水,施工隊以白泉為水源,翻山越嶺,鑿石挖溝,鋪設管道8公里,終于讓兩個村喝上了甘甜的放心水。
在工程建設中,水利人持續發揚“踏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想盡千方百計,歷盡千辛萬苦”的精神,攻堅克難,盡銳出戰,有的晝夜加班精心設計,有的駐扎工地幾個月,有的翻山越嶺找水源,建起了一座座 “民心工程”,織起了一張張“民生網”,把源頭活水送到了百姓的灶膛邊、浴室上、廁所里,徹底改變了農村群眾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換來了群眾的幸福獲得。
新模式營運,確保管得好、用得起
在推進工程建設的同時,開始探索長效管理模式,實行區級統一管、鄉鎮水廠分片管、村供水協會具體管、分散供水群眾自己管的“四位一體”管理模式,做到建成一處,管好一處。區政府出臺《鄖陽區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農村供水工程管理責任主體、管理范圍、職責分工、運行維護、水費收繳等細則,推進工程運營管護規范化、制度化。組建茂源農村供水服務公司,統一管理所有農村供水工程,實現管理專業化、經營企業化、供水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確保工程良性運轉。由茂源公司統一對鄉鎮水廠進行管理,鄉鎮水廠加強對轄區村供水協會的管理,同時為村民自主管理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切實發揮工程效益。完善農村供水水價形成機制,建立有償用水機制,讓農村群眾喝放心水、繳明白費。加強用水節水宣傳,發放飲用水“明白卡”,采購安裝智能水表12萬余塊,確保農戶既注重節約用水又按時繳費。茂源公司對鄉鎮水廠采取收支兩條線,物價部門核定水價,各水廠負責收繳水費并統一上交公司,公司對各水廠運行成本進行核算,支付運行管理費用,千方百計降低水價,讓利于民。目前,全區農村供水水費收繳率達到90%以上。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區水務局配合生態環境部門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對所有集中水源地實行封閉管理。同時,完善水質監測方案,加強水質消毒管理,加密水質檢測監測頻次,完成全區340余處村級供水工程末梢水水質檢測,136處集中供水工程部分水質指標實時監測,及時有效處置各類水質問題,確保水質穩定達標。為整合資源和力量,各鄉鎮水利站負責當地水廠的管理和指導,公布監督投訴電話,強化應急保障,提高反應處置效率。2019年8月,兩次大暴雨沖毀供水設施80多處,在各鄉鎮水利站、水廠和村協會的配合下,迅速搶修,在最短時間內全部恢復供水。對供水設施故障出現突發性停水,以及部分偏遠山區因長久干旱水量不足,制定供水應急預案,每個鄉鎮均配置應急供水車,及時送水上門,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飲用水需求。
通過不懈努力,鄖陽區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解決,農村居民供水保障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汩汩清流進入千家萬戶,滋潤著農村群眾的心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