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黃開慶、周新枝)“有了這個辣子基地就是好,我家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打工,今年在家門口就能多一份收入了!”5月26日,在鄖西縣景陽鄉魚池種養專業合作社線椒基地務工的農民崔業芝,拿著這個月2000多元的務工費,高興地逢人就說。目前,像崔業芝一樣在該基地務工的農民共有20余人。
余致山是一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今年3月,鄉人大代表、魚池村黨支部書記杜小萍多次打電話游說:“村上負責幫你流轉土地,鄉上建有線椒加工廠,還有專門的農技人員負責技術,種、銷都不愁,何不回來帶著鄉親們一起富!”家鄉是根,每一個游子都有鄉土情結。余致山毅然放棄在外掙大錢機會,回鄉領辦線椒產業。在村委員會積極協調下,流轉土地200余畝,成立魚池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線椒產業,帶動村民共奔富路。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景陽鄉在代表行動活動中,充分發揮當地外出成功人士多的優勢,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開展“一名人大代表引回一名成功人士、一名成功人士發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帶富一個村”的“引雁”行動,形成“頭雁領航”“百雁爭鳴”“群雁齊追”的“雁陣效應”,激活鄉村人才振興“一盤棋”,強化產業發展力,打造鄉村振興“主引擎”。
縣鄉人大代表們積極走訪群眾,全力當好服務員,為外出返鄉創業人士排憂解難,留下老板、能人,助力“留雁行動”。
景陽鄉第一代表活動小組代表們在走訪中得知,陳龍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在擴大養殖時,遇到缺地、缺水問題。代表們四處奔走,各顯其“能”:鄉人大代表梁友兵積極協調村民流轉50畝地,解決擴建租地難題;縣人大代表、景陽鄉人大主席尚波聯系相關部門,為合作社送來1000余米水管,解決水源輸送問題。一道道難題迎刃而解,以陳點華為首的社員養殖熱情倍增。目前,鄖西縣陳龍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已發展到60余畝,育有鱸魚3萬余尾、鰱子魚2萬余尾、草魚1萬尾,預計年產值300余萬元,帶動30余人農民務工增收。
“雁飛千里靠頭雁,船載萬斤靠舵人。在鄉村,引回一個能人,就能讓村民過上了‘看得見產業、數得出票子’的富裕生活!”縣人大代表、景陽鄉黨委書記晏光華說。
“歸雁”帶動了鄉村人氣、興旺了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目前,在能人的帶動下,景陽鄉發展線椒2000 余畝,油桐1000余畝,羊肚菌100余畝、生態魚規模200余畝等多種產業,已形成以羊肚菌、高密度鐵桶養殖鱸魚、中華蜜蜂、油桐、馬頭羊、中藥材等為主導產業的“一村一品一老板”特色發展格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